教育不是目的,而是責任

一、社會價值觀的轉向。

如果社會的整體價值觀依然是向“錢”看。 那麼教育的改革可以説是不會有多大效果的。社會對於世界觀的認知取向直接導致了絕大多數民眾的價值觀取向,從而也會導致教育本身和學習本身的價值觀取向。這是有必然邏輯和聯繫的根本與核心問題。

“教育和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錢途””。不解決社會本身的問題,單獨去解決教育問題是不會有多大效果的。

教育應該是個世外之地。“社會的貧富、權力、地位以及階層是絕不允許干涉並影響教育本身的意義與方向的”。

沒有從小樹立的天然平等,就絕不會有成人以後的社會平等。沒有了社會平等,無論是學校、老師、家長以及學生本身都會產生樹立“什麼樣的價值觀”的傾斜和偏頗。

二、教育的價值觀

a、“讀書改變命運”的通道基本上堵死了。隨着高校的整體擴招以及畢業就業率的降低。在過去一段時間內“讀書改變命運”的價值觀已經失去了公平及意義。“除了讀書這個時候還能讓他幹什麼”?是很多家長無奈的選擇。

b、“讀書改變命運”這種價值觀本身也是值得思考和商榷的。沒有讀書和學習天賦的人他們怎麼辦?人性和天性不能統一對待,需要激發、打通命運的各種活力和通道。

除了讀書能創造價值。勞動能不能創造價值?玩樂能不能創造價值?興趣能不能創造價值?……。這都是需要慎重對待和引導的。

如果我們依然僅僅只有一條可以“求生”的通道。那麼被這種通道阻攔下的學生羣體就極度容易產生抑鬱、逆反 以及暴力的傾向。

c、“專業是什麼”?

説到底專業就是一種工具。有了工具的人比沒有工具的人收入的更多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有了工具的人比沒有工具的人”獲得了更多的社會地位、價值以及階層這是必須要否定的。

人的平等是天然的平等,不是因為有了工具就獲得了高人一等。如果“教育首先不能確定一種天然的平等觀”,這種教育本身就是失敗的。

d、評價的思考

破除各種對立、衝突以及矛盾的評價系統。一定要解決包括老師、家長以及社會對於教育的合理、適度評價體系。

“成績好壞,分數高低,學校的重點,師資力量的重點……”從某種角度講,就是在劃分對立,製造社會衝突,引發民眾的心理隔閡和矛盾。

各種“名校”、分數的設定並不是在打通學生們學習和上升的通道,而是建立了學習的壁壘,扼殺了天性。

三、教育沒有目的,只有責任。

教育不應以達到什麼目的為原則,而應以培養興趣、防止墮落為責任。“目的”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要求,“責任”是學校、老師家長對自己的要求。是真正把學子作為一個民族的未來、平等的人格示之以待的態度。

如果以達到什麼樣的目的為原則,本質上來講就是把人塑造成工具。

教育不是目的,而是責任。

教育的核心:啓發天性,端正人性,培養神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84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不是目的,而是責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