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煤山自縊處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消亡一般都是以崇禎在煤山自縊為標誌的,但是實際上在北京城陷落之後,明朝的多為藩王先後組織起了多個臨時政府投入到抗擊清軍的過程中。雖然由於內部的組織問題導致南明政府的戰鬥力並不是十分強悍,但是他們還是堅持抵抗了很長一段時間。
永曆帝朱由榔劇照
在南明的多個政府中,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曆政府是最後一個也是堅持時間最長的南明政府,雖然其成立的時候,明朝的實際統治範圍已經十分有限了,但是相比於之前的弘光,隆武政權,永曆政權更加團結,外部矛盾也更加集中。這也讓他們擁有了一定的戰鬥能力。
在他們與清軍對抗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清軍將領紛紛投誠的現象,這也一度讓他們的發展情勢出現了曙光,但是由於政府內部官員的派系爭鬥以及生活腐化等問題,讓他們沒有利用好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最終只得遠遁緬甸,苟延殘喘,最終被吳三桂所消滅。
殺死永曆帝的吳三桂
01.永曆政權成立之初的局勢及其官軍的損失殆盡
在順治三年的時候,清軍已經將中原地區盡數收歸己有,並且兵分兩路從東部和西部繼續南進,蠶食僅剩的明朝國土。而此時的明朝人民急需一個新的政府來維繫人心,當時明朝的舊臣瞿式耜,何騰蛟,呂大器等人在肇慶擁立桂王朱由榔為皇帝,重新組建起了一個臨時政府。由於其稱帝之後改元為永曆,這個政府也被稱為永曆政府。
在朱由榔稱帝的時候,明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了,當時他們能夠實際控制的地區只有湖南,兩廣,貴州以及四川南部的一小塊地區,這和之前的弘光,隆武政權完全不能同日而語。而且在這些地方還有許多清軍安插的招撫使,他們在那裏組織了大量的鷹犬,破壞當地的反抗工作,這都讓永曆政府的處境顯得十分兇險。
南明形勢圖
而在兵力方面,之前的戰鬥已經將明朝剩餘的官軍消耗得差不多了,唯一剩下的就只有丁魁楚的粵軍和何騰蛟部下的湘軍了。不過當時的粵軍長期缺乏戰鬥,已經變得腐化不堪,而湘軍又不聽從中央政府的指揮,這讓南明政府很難組織其有效的抵抗。與此同時,永曆政權的領地多為山地,經濟並不是十分發達,這讓他們很難供養一支大規模的軍隊,從當時的情形看來,永曆政權的實力遠不如之前的南明政府,其滅亡看起來也是早晚的事情。
雖自知不敵但仍有大量抗清志士湧入肇慶保衞大明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的明朝士人選擇放棄抵抗事業,他們中的有些人假裝不知道永曆政府的存在,有些推脱路途遙遠難以抵達,這讓永曆政府出現了嚴重的官員短缺問題。在這個時候,有大量的平民百姓從四面八方來到了肇慶,決心為這個最後的政府效力。而朱由榔也只得在他們中選擇了一些人進入官員體系,負責政府的日常運行。
明代士大夫官員
這樣的決定在當時取得了奇效,這些寒門出身的士大夫或者平民比之前的官員更加了解當地的情況,他們也沒有染上黨爭的習氣,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政府的建設之中,這也讓永曆政府的政治風氣煥然一新,這是之前南明幾個政府都不曾達到過的。而且這些人中有不少是從清朝佔領地區逃過來的,他們對於清朝軍隊的嚴酷統治也有直觀的認識,他們的宣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南明守軍的防守士氣,這也是永曆政府能夠抵抗較長時間的原因之一。
而且和之前的幾個政權不同,永曆政府面臨的外部矛盾十分集中。在弘光政府剛剛成立的時候,其甚至還一度希望聯合清軍剿滅李自成的義軍,這讓他們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難以抵抗清兵的進攻。而隆武政權也在張獻忠問題上耗費了太多的精力。永曆政權則和之前的政權不同,當時國內的農民起義軍幾乎都被清軍消滅殆盡,他們唯一需要抵抗的就是清軍了,這讓其減少了不必要的軍力損耗,能夠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抗清過程中。而且永曆政權所處的地區易守難攻,這都讓政府中的官員們確定了進行長期防守的決心。
永曆政府重臣丁魁楚
不過在永曆政府成立之後不久,他們就遭遇了大問題。在永曆政權建立起來的同時,蘇觀生等人在廣州擁立唐王為皇帝,成立了另一個政府。之所以他們不願意接受永曆政府的號令,是因為之前蘇觀生和丁魁楚等人有比較大的矛盾。當時永曆政府中的官員分為兩派,以瞿式耜為首的官員認為政府並立並不是問題,只要兩個政府同心協力,共同抵抗清兵就行。
而另一部分官員則認為國家必須要有一個正統的統治者,因此必須要和唐王政府決一雌雄。後來主戰派的勢力壓過了調解派,蘇觀生領兵和永曆政府的軍隊發生了激烈的火併。在這個過程中,早已潛伏在廣州地區的李成棟帶領其組建的偽軍對作戰雙方發起了偷襲,最終奪下了廣州城,蘇觀生投繯自盡,唐王也自縊而死,其政府內的多名明朝宗親也都慘遭毒手,原來廣州地區的抵抗力量在此戰中被消耗殆盡。
趁亂攻打廣州的李成棟
而前去作戰的永曆軍隊也損失慘重,主帥丁魁楚更是帶着細軟逃離了梧州,之後被李成棟追上斬殺。梧州和廣州的失守,讓廣西地區門户大開。永曆帝只得離開肇慶,前往桂林避難。在瞿式耜的堅持下,永曆帝才放棄了逃離桂林的想法,在那裏組織其軍隊抵抗清軍的入侵。
在後來的激烈交戰中,永曆帝麾下的官軍損失殆盡,永曆政府處在了危急存亡的時刻。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廣州等地的義勇軍開始湧現,他們在後方對清軍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讓他們不得不放棄圍攻桂林,回援廣州等地,暫時替永曆帝解了圍。
與清軍交戰的明末義軍
02.偽軍大反正的出現和永曆政府的糟糕表現
前面提到在李成棟攻陷廣州之後,清軍立即展開了對於桂林的圍攻。這個時候,在清軍佔領的廣東,湖南等地,先後湧現出了多支聲勢浩大的農民義勇軍隊伍。他們在當地豪傑的率領下,展開了對於清軍的攻擊。由於清軍佔領這些地方的時間還不長,而且主力又都被投入到了廣西戰場,因此他們在短時間內並不能消滅這些義勇軍,廣州城甚至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這逼迫着前線的清軍放棄圍攻桂林,回援廣東等地,讓永曆政府鬆了一口氣。
明末義勇軍與清軍大戰
在這個時候,永曆帝本來可以派出官員與這些義軍的領袖取得聯繫,並將他們整合起來,可是他並沒有這麼做,這就讓這些義軍缺乏應有的組織。在面對清軍主力的時候很快就潰不成軍,走向了他們的滅亡。不得不説這是永曆政府的一個巨大失誤,他們的做法既讓他們失去了一股可靠的力量,也讓他們寒了這些地區的百姓的心。
滿族官員狂妄自大經常欺壓漢族同僚
在不久之後,這些農民起義軍就被清軍所鎮壓,按理説此時的清軍又可以集中兵力對桂林地區進行圍剿了,但是由於清朝滿族官員的蠻橫,導致部分效忠與他們的漢族將領選擇脱離他們的統治,向永曆政府投降。這一趨勢在出現之後迅速發酵,引起了一次偽軍大反正,讓中國東南的形勢發生了劇變。
這次大反正最早出現在江西地區,當時江西地區的漢族將領王德仁就受到了滿族官員的侮辱。一方面滿族官員自封為都督,而只讓王德仁擔任小小的把總,而且其還向王德仁索要心愛的歌妓,在王德仁拒絕之後還遭到了滿族官員的怒罵。這讓王德仁感到無法容忍,於是其便擁兵反清,殺死了清朝政府派來的所有官員,並向桂王表示歸附。
跋扈的清兵
與此同時在廣東的李成棟也在其養子元胤的勸説下,有了反清的念頭,在江西王德仁反正之後,李成棟也率領其部眾反清投明,宣稱為桂王效力。這廣東反正之後,身處廣西,正在前線作戰的孔有德便不得不撤軍,這讓永曆政府面對的防守壓力驟然減少。而與此同時在湖南的一些地方也陸續有漢人將領選擇叛出清軍,為永曆政府效力。
大明水師趁亂收復了福建沿海的州縣
這一次大反正現象的出現徹底地改變了當時中國東南方面的局勢,在他們的影響下,山西,湖北等地也出現了反正的將領,鄭成功更是趁機收復了福建沿海的州縣。永曆政府在這個時候發展到了其建立之後的頂峯,此時他們需要做的便是將這些前來投靠的軍隊整合成為一個整體,加強各支部隊之間的聯繫,以抵禦清軍的進攻。
鄭成功塑像
但是此時明朝士大夫們又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們開始感覺天下唾手可得。在他們回到肇慶之後,他們既沒有救援江西等地孤立的反正軍,也沒有追擊撤退的敵人。而是開始了他們最擅長的黨爭。當時的朝臣分為吳,楚兩黨,相互攻訐,甚至將前來領命的李成棟拒之門外,不讓其入朝覲見,這讓李成棟十分寒心,最終不再為明朝效力。當時的黨爭情況在
《明紀》
中有如下記載:
"朝臣復分吳、楚兩黨,主吳者,朱天麟、堵胤錫,皆內結馬吉翔外結陳邦傅。主楚者,都御使袁彭年、給事中丁時魁,皆外結瞿式耜,內結錦衣指揮使李元胤……王知羣臣水火甚,令盟於太廟,然黨益固不能解。"
瞿式耜戰死桂林
在南明君臣還沉醉在這久違的"勝利"之中時,清軍加緊了對於反正軍的圍攻,江西,廣東等地的反正軍都很快就被消滅,清軍的兵鋒再次深入關係。隨着瞿式耜在桂林戰死,肇慶的防禦又顯得岌岌可危,而此時既沒有反正軍,也沒有義勇軍可以幫助到永曆皇帝了,他只能從肇慶逃到了南寧,由南寧逃到了安南,開始了流亡之旅。
清軍形象
03.南明政府對於降將的不信任以及其最終的滅亡
在反正軍被消滅之後,其實南明政府還有一支可以依靠的武裝力量,那就是由張獻忠部下孫可望,李定國領導的起義軍殘部。在永曆政權剛剛成立的時候,他們就向朱由榔表示了願意歸附,與明朝政府一起抗擊清軍,不過孫可望希望朱由榔能夠封其為王,由於針對這一事宜大臣們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因此孫可望起初並不是南明政府的一份子。
義軍名將李定國
不過隨着南寧的淪陷,永曆帝知道自己已經走投無路,只能接受孫可望的擁戴,於是其逃到了孫可望所在的地方,並授予了其王的封號。在這之後,孫可望立即組織了一次出征,他兵分兩路,一路北伐四川,一路東征湘桂,都取得了勝利,這是之前永曆政府所不能想象的。由此可見此時的孫可望和他的起義軍還有着極強的戰鬥力,如果能夠將其進行妥善利用,那麼南明還有機會和清朝政府抗衡。
可是當時永曆帝的隨身官員們卻不在乎戰場上的勝利,他們在乎的是孫可望以"賊人"的身份取得了封王的獎賞,這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於是這些官員便開始挑撥孫可望和李定國之間的關係。他們聲稱孫可望虐待桂王,而李定國謀求自立。這樣的謠言雖然是假的,但是傳得久了,孫可望和李定國心中也起了變化,兩人終於進入了劍拔弩張的對峙狀態。
孫可望被逼投降清軍
之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之前他們奪回的失地在這段時間裏有都被清兵奪了回去,而孫可望在後來也被逼無奈投降了清軍。李定國雖然依然支持永曆帝,但是其軍事實力大幅削弱,已經無力支持有效的抵抗了,永曆帝只能逃往緬甸開始流亡生涯,等待其最後的滅亡。
永曆帝殉國碑
04.結語
在分析南明史的時候,有幾個詞一直繞不開,那就是農民起義軍和官員的黨爭。早期的弘光政權和隆武政權都在與農民起義軍的戰鬥中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以致於他們無力抵抗清軍的進攻。而且在朝堂之上,從明朝中後期就一直困擾着明朝政府的黨爭現象也沒有得到緩解,這讓他們很難統籌所有的資源,這也是他們滅亡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永曆政權成立的時候,情況則完全不同,一者農民起義軍已經被消滅地差不多了,而剩餘的殘部還表示歸順。二者當時的士大夫政府也演變成了構成複雜的混合政府。雖然疆域被不斷壓縮,但是這個南明政府似乎擺脱了頑疾的影響。
永曆帝畫像
可是在後面士大夫們的劣根性再次暴露了出來,他們沉迷於爭權奪利,在局勢稍稍好轉之後就開始黨爭,沒有將反正軍整合起來,錯失翻盤的良機。他們還嫉妒孫可望的地位,於是挑撥其和李定國的關係,終於讓南明政府最後的武裝力量在火併中灰飛煙滅。失去一切的朱由榔只能帶着這些官員前往緬甸,等待命運最後的審判。可以説正是這些士大夫官員的錯誤選擇和糟糕表現才讓南明政府失去了最後的抵抗力。
參考文獻
1《南明野史》
2《明紀》
3《永曆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