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是人類文明的主要誕生地之一,自古典時代便孕育出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璀璨文化。作為資本主義的發源地,歐洲同時也是人類近代發展的主要推動區域,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均較為先進,並逐漸消除了國家、民族之間交往的一些語言障礙。然而由於自然環境、地緣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歐洲內部的民族結構複雜、語言的差別依舊十分顯著。
古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歐洲西部被日耳曼諸多部落佔據,英語、法語、意大利語先後誕生,並取代了古典時代佔據主流的拉丁語。進入中世紀以來,在歐洲傳播範圍最廣、影響區域最大的並非後來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的英語,而是與英語有頗多相似之處的法語。那麼,既然法語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甚至一度成為歐洲上層社會的通用語言,為何最終在與英語的爭鬥中落敗了呢?本文就讓我們一起通過法語的興衰歷程窺探歐洲大陸霸權的演化吧!
01羅馬時代:拉丁語和凱爾特語融合
歐洲文明最早起源於愛琴海地區的克里特島,後來經過了邁錫尼文明、古典希臘城邦時期以後,逐漸發揚光大,希臘語也一度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商貿通用語言。然而當以希臘人保護者自詡的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率領軍隊東征波斯帝國的時候,位於亞平寧中部的羅馬人也在逐步發展壯大。作為拉丁族羣的一支,羅馬城邦以“拉丁姆”為根據地,先後擴張並佔據了伊特魯里亞、波河平原等地區,並最終驅逐南部的希臘殖民者,統一了亞平寧半島。此後羅馬人先後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四次馬其頓戰爭等,將整個地中海囊括成為自己的內海。從此拉丁語取代了希臘語,成為整個地中海世界商貿交流的通用語言。
其實,早在羅馬共和國初期,北方的凱爾特蠻族曾經一度翻越阿爾卑斯山脈,以波河平原(即“內高盧”)等地為據點攻擊羅馬城,所謂“白鵝救羅馬”的故事就是在那個時期誕生的。只是時過境遷,伴隨着羅馬人的崛起,曾經橫行歐洲腹地的凱爾特族羣卻遭遇了南方羅馬人和更加靠北的日耳曼人的夾擊。在丟失中歐平原、潘諾尼亞平原等大片領地以後,如今的瑞士、法國一帶就成為他們在歐洲大陸最為重要的活動區域了。不過鑑於“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人類通理,羅馬元老院和貴族們顯然無法容忍“外高盧”被凱爾特人佔據的事實,畢竟高盧地區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和亞平寧半島中間,完全可以劃分為同一個地緣板塊。
經過了馬略軍改以後的羅馬軍團,在一代傑出統帥凱撒的率領下成功的佔據了瑞士高原和西歐平原大部。自此,拉丁語也開始逐漸在高盧傳播開來,取代了原先的凱爾特語。羅馬帝國時期,伴隨着大批羅馬移民的湧入,一種融合了凱爾特語和通用拉丁語的新語言誕生了,人們將其稱之為民間拉丁語(又稱“通俗拉丁語”)。至此,高盧地區正式從凱爾特語族轉變成為羅曼語族(又稱“拉丁語族”),並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02法蘭克時代:日耳曼語和通俗拉丁語融合
公元5世紀,從古羅馬帝國中分裂出來的西羅馬帝國崩潰了。相較於愈發傾向於希臘語文明的東羅馬帝國,以拉丁語為通用語言的西羅馬帝國對西部地中海世界的影響更為深遠。此時,羅馬帝國所建立的“日耳曼防線”已經不復存在,大批北方日耳曼部落通過侵襲、內附等種種手段南下,湧進了包括高盧地區在內的所有西羅馬故地,西歐由此進入了“日耳曼戰國時代”。
經過一系列博弈,日耳曼部落法蘭克人在先後將西哥特、勃墾第、布列塔尼等勢力征服以後,成為高盧地區新的主人。從此,原先在高盧境內講着拉丁語的居民與講着日耳曼語的法蘭克新移民開始融合,法語也是在此時失去了非重音音節的。雖然法蘭克人最先佔據着的是高盧、尼德蘭等西歐平原,卻很快在與倫巴底人、阿瓦爾人的交鋒中擴大了自己的疆域,逐步成為一個跨越了西歐平原、中歐山地、瑞士高原和亞平寧北部地區的龐大帝國,其君主查理(即“查理曼”)甚至一度被加冕成為“羅馬皇帝”,被譽為查理大帝。
彼時,亞平寧半島上的羅馬教廷急需法蘭克人的庇護、西哥特王國被阿拉伯人攻滅、東羅馬帝國早已萎縮成為拜占庭而自顧不暇、海峽對岸的不列顛正處於“七國時代”末期、東歐的斯拉夫人還是一盤散沙,法蘭克帝國似乎是歐洲文明唯一的希望。伴隨着查理曼帝國(即稱帝以後的法蘭克查理大帝時期)的建立,法語也開始逐步規範化。到了公元9世紀,由拉丁語和日耳曼語融合而成的法語已經基本形成。
03卡佩王朝:法語的形成和傳播
雖然現代法語的雛形出現於查理曼帝國時期,但卡佩王朝(987-1328)卻是最先將其作為法國唯一官方語言的時代。卡佩王朝是法國曆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階段,該王朝上可追溯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血脈、下可延綿瓦盧瓦王朝和波旁王朝淵源,聯結了從羅馬時代到共和國建立之間的所有階段。不過,卡佩王朝和後來的瓦盧瓦王朝一樣,在法國曆史上都屬於“小王權時期”,國王對封建領主的約束性很低。正因如此,才會有諸如諾曼底公爵這樣軍事力量如此強勁的地方諸侯出現。
諾曼底公爵統轄下的諾曼底公國,其本身就是法國卡佩王朝查理三世與入侵加萊地區的北歐維京人妥協的產物,查理三世也因此被冠以“昏庸者”的諡號(諡號在歐洲古代非常普遍,如有“懺悔者愛德華”、“失地王約翰”、“伊凡雷帝”等等)。正因如此,大多數強大的諾曼底公爵只是名義上效忠於法王,實際上卻有很大的自主性。公元1066年1月,英王“懺悔者愛德華”去世,法國諾曼底公爵便以愛德華曾答應自己繼承王位為由率軍入侵英國,併成為英格蘭的實際統治者,史稱“諾曼征服”。在英國諾曼底王朝時期,大批英國本土貴族遭受削弱並被趕出了宮廷,被法國諾曼底貴族取而代之,大批古法語詞彙也隨之傳入英國,法語的影響力獲得進一步擴展。
04啓蒙運動:法語地位的提升
雖然從卡佩王朝開始,法語就已經獲得了官方語言地位,並向四周傳播。但是在文藝復興之前,大多數歐洲文人依然覺得法語不登大雅之堂,上層普遍使用和模仿的還是拉丁語和後來的意大利語。這是因為在中世紀的歐洲,羅馬天主教廷的影響力遠超於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更何況伴隨着神聖羅馬帝國和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法國在歐洲大陸開始逐漸陷於被圍困的窘境。要知道,鼎盛時期的哈布斯堡家族不僅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室,同時還坐擁匈牙利王國、西班牙帝國、尼德蘭和亞平寧的大部分區域,就連英國也一度在“血腥瑪麗”時期淪為其附庸。然而,文藝復興和啓蒙運動徹底扭轉了意大利語和法語在歐洲的地位。
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從意大利地區率先興起的一場人文主義思想文化運動,它極大的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進一步激勵着歐洲人開闢新航線的熱情。由於大航海時代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同時開闢了數條通往亞洲的新航線,歐洲人的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地區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法國坐落在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和歐洲腹地的樞紐位置,獲得了地緣上的發展便利。到了路易十四(太陽王)時期,法語已經被確定成為歐洲的外交語言地位,甚至就連教皇也將拉丁語和意大利語的地位讓與法語了,用以體現法國在歐洲的霸權。
進入17、18世紀,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已經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開始邁向工業化的新階段。此時以法國為代表的國家依然是一個君主專制和天主教會控制的國家,不利於新興階層的發展,他們強烈要求衝破舊制度在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的束縛,啓蒙運動由此爆發。此時,引領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核心成員大多出自法國,法語也因此成為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通用語言。當時,整個歐洲上層社會都以會説法語為榮,俄國甚至直接規定年滿18歲的貴族必須會説法語才能結婚。
05拿破崙戰爭:法語地位的衰落
波旁王朝時期的法國,雖然成為了歐洲霸權,並將法語的地位推向了巔峯,但卻也成為啓蒙思想家們討伐的標靶。畢竟王權極具碰撞的波旁王朝,正是被新興資本主義所詬病的對象。到了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了。伴隨着大革命的爆發以及接踵而來的拿破崙戰爭,整個歐洲都經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洗禮。啓蒙思想和《拿破崙民法典》的傳播,在整個歐洲撒下了民權鬥爭和民族解放的火種,為後來的1848年歐洲革命風潮埋下了伏筆。
頗為有意思的是,伴隨着民族意識的覺醒,歐洲眾多民族反而更加重視起本民族的語言。加上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輸掉了特拉法加海戰,促使英國最終完全確立起海上霸權地位,法國的海外殖民事業從此受制於人。拿破崙戰敗以後,法語在歐洲的地位一落千丈,英語的影響力卻越來越大。19世紀初,英國加快了在世界範圍內展開殖民擴張的步伐,成為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全球也因此進入了長達百年的“不列顛治世”時代。當然,英國並非沒有競爭對手,沙俄、德國都曾嘗試挑戰大英帝國的權威,而此時的法國卻在地緣博弈的舞台上屢屢被邊緣化。進入20世紀以後,兩次世界大戰斬斷了德語迸發的道路,卻也沒能給法語再次崛起的希望。畢竟英國和隨後的美國始終是國際秩序的主要制定者,英語也從《凡爾賽條約》的簽訂開始正式成為國際通用語言。
綜上所述,法語起源於凱爾特語、拉丁語和日耳曼語,並在查理大帝時期逐步規劃化。進入卡佩王朝時期,法語獲得進一步發展並取得唯一官方語言地位。進入波旁王朝路易十四時期,伴隨着法國在歐洲霸權的建立,法語的地位也開始被廣泛承認,併成為啓蒙運動的主要語言。到了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和法語的地位達到了頂峯,卻也伴隨着戰爭的失敗而一落千丈。
此後,歐洲民族意識普遍覺醒,紛紛推崇本民族語言。拿破崙戰爭之後的英國和二戰之後的美國,作為國際秩序的主要制定者,促使英語成為外交領域的通用語音,徹底取代了法語的國際地位。此後,雖然法語在原法屬殖民地國家和部分歐洲國家依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卻遠遠無法與英語相提並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