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出現了明顯的結婚率下滑、離婚率攀升以及初婚年齡推遲的趨勢。
哪些因素影響了國人的婚姻觀?全國政協委員徐叢劍在“倡導正確婚育觀,保障社會大健康”的提案中分析:
一方面是年輕人觀念在變,隨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逐漸提升,追求自由、強調獨立人格的年輕人,對婚姻的必要性持保留態度;
另一方面,城市中湧現出大量大齡高知女性,“高不成低不就”加劇“高知低婚”現象;
此外,房產購置、房貸壓力、贍養責任等隨婚姻而至的成本,也在無形中阻礙了婚姻的締結,而人口的高遷徙率以及對離婚包容度的提高又使得離婚率同步升高。
徐叢劍發現,與婚姻觀的變化相對應,國人的生育狀況也面臨很大變化。
一項由國家衞健委牽頭的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顯示,初婚初育年齡推遲對總生育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由於初育年齡普遍推遲,一孩生育率明顯偏低,進而影響二孩乃至更高孩次的生育推遲,從而降低了總生育率。”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出生人口1465萬人,比上年減少5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是2000年至今的最低值。
生育率降低的背後,首先是“不想生”。這既有來自女性自身的原因,即一些女性認為生育規劃與個人職業規劃難以平衡,生育後職業被動邊緣化的風險大大增加;也有夫妻雙方出於對生活品質的考慮,共同決定暫不考慮生育。
其次是“不敢生”。由於現代育兒意味着高昂的撫養、教育支出以及大量時間精力的耗費,很多夫妻對於生育望而卻步;隨着女性生育待遇的提升(包括生育金、生育假等),用人單位的用人成本上升,更容易導致職場性別歧視的發生,這進一步降低了更多女性的婚育意願;生育後的托幼服務、入學後的子女接送等照料負擔也使雙職工家庭面臨“想生而不敢生”的尷尬。
此外,“生不出”“生不好”同樣較為常見。初育推遲率的升高導致高齡孕育現象日益普遍,高齡本身就會大大降低妊娠的成功率,成功受孕後的健康問題也不容小覷:除母體出現一系列高危妊娠併發症的風險大大增加外,還直接導致出生缺陷率增加,“生不好”又會對整體人口素質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考慮到當前的“中國式婚育”將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徐叢劍提出了4條建議:
一是實現生育保險社會化、政府化,降低用人單位壓力。“減少企業在生育保險上的壓力,降低企業對於聘用女性職工的顧慮。當政府及社會更多地承擔起生育保險的責任,才能真正實現就業和生育並舉,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
二是健全生育保障機制,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在具體落實中,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提升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及社會擔當;進一步完善家庭福利政策、深化婦幼保障以鼓勵生育;進一步完善生育保障體系,建立托兒服務體系,減輕家庭負擔;加大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為家庭育兒提供經濟和服務支持。
三是普及生殖健康理念,完善安全救助體系。通過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來保障生育安全,促進優生優育;通過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幫助有生育困難的家庭;積極構建危重孕婦和新生兒緊急搶救的安全援助體系,促進生殖健康。
四是加強適齡婚育觀宣傳,促進社會大健康。通過加大宣傳力度,讓適齡生育的觀念深入人心,讓更多的適齡青年“想生、能生、生得好”,從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面形成維護和促進社會大健康的強大合力。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謝飛君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