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銀行”,站上數字化拐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產業家,作者 | 鬥鬥,編輯 | 皮爺
從某種程度看,銀行正站在數字化轉型拐點。這種拐點對應的選項則是是否要進行核心系統轉型建設、是否要進行直播等方式的嘗試,以及銀行內部人員和團隊的更新迭代。
“在一家銀行裏,寄養着世界上唯一一隻讀心獸,任何在銀行有惡念的人,都會被它偵查到,也是因為此,這家銀行一躍成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銀行......”
這是科幻電影《神秘博士》中的一個有趣的劇情設定。回到現實,在銀行業,覬覦金錢的“惡念”無處不在。
“我們是檢察機關,現在你因為涉嫌洗黑錢,被列為我們的調查對象。”在佛山一家公司擔任財務人員的藍女士忽然接到一個陌生男子的來電。
在交談過程中,陌生男子以工作單位涉嫌洗黑錢為由,稱如果藍女士要自證清白或者避免受到犯罪牽連,必須配合其將該公司的錢轉移到“安全賬户”。
隨後,在僅僅10多分鐘內,該公司262萬元單位資金全部轉出。
如果是在過去,詐騙分子在成功得手後,會迅速在第一時間通過網銀等方式,將到賬的資金進行二次轉移,等到當事人或者企業意識到有問題的時候,已經難以挽回損失。
但現在已然不同。上述案例的最後結果是,在詐騙分子分散轉移詐騙資金的過程中,銀行風險監控平台自動監測到了這筆異常的交易,並及時啓動"智能凍結"功能,將其中的174.84萬元成功凍結,避免了更大的資金損失。
這是銀行自身建設的風控安全系統,與之相連的是銀行整個金融安全風控的數字化運轉體系。數字化、智能化已然成為當下銀行的“讀心獸”。
在當下的數字化浪潮裏,金融企業往往是各家產業服務商必打的標杆案例。即一旦其拿下某個金融行業的大客,或者國有大行,往往驗證其產品和服務能力的強悍,在雲計算、數據庫、IT運維領域,這是個普適的邏輯。
而在此之中,作為金融行業的最核心單元,銀行往往是這些能力驗證的最鮮明數字化節點,不論從底層的雲建設,亦或是中間層的數據庫、IT運維模式,再或者是前端的數字員工,遠程RPA,銀行都在成為金融數字化的最佳實驗田。
如今,這個實驗田的耕種土壤正在愈發複雜。
一方面,伴隨着2021年各個國有大行開始實現下沉到三四線的策略,其逐漸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基於現有的數字化工具實現總部和網點的數字化聯動,以避免產生總部和網點之間的連接間隙;另一方面,伴隨着國有大行的下沉,地方或者民營銀行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對區域客户的服務和賦能。
對銀行,對產業服務商,這都不是一個易解的數字化大題。
01 分層的銀行數字化“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躲得過穿黑色西服、白色襯衫,手拿公文包掃樓的客户經理。”這句話説的就是銀行的業務員。
“您好,我是某銀行的客户經理,現在辦理本行信用卡,可以免費領取行李箱、小家電等禮品。”這句話,程磊一天要説上百遍。
作為某銀行最基層的業務員,程磊每天從公司出發,穿梭在北京各個商務寫字樓裏,尋找着他的下一個客户。他直言:“我手裏所有的客户都是用雙腿跑出來的。”這份工作也讓他成功完成了人生一個小目標。他調侃道,“剛入職一個月就瘦了15斤,終於減肥成功了。”
而這種“地推式獲客”的營銷現象並不是個例,存在於當下所有不同體量的銀行裏。而這似乎也成為銀行業最直接、粗暴且“千年不變”的獲客方式。
“所有銀行都在講數字化,可是最底層的東西都無法降本增效,這不就是紙上談兵嘛!”一位業內人士向產業家吐槽道。這也成為當下銀行業“不變”的一個縮影。
與其“不變”對應的一個“改變”是,在大環境下,客户對金融存儲業務的需求在變化。
曾幾何時,國人最熱衷的就是將錢存在銀行,因為這樣既能得到相應的收益,又能得到銀行贈送的禮品。
不過,隨着市面上餘額寶等貨幣基金的出現,銀行存款所給的定存利率早已形同虛設,即便是禮品多多,帶來的增長空間逐漸見頂。
“過去半年,我都沒有去過銀行網點。上一次,我一口氣跑了兩家銀行,找網點、拿號、等待,耗時一個多小時,只是為了在櫃枱重置手機號碼。”
“快兩個月了,我沒有再通過ATM取現,偶爾的取現都是在地鐵站內的ATM,而不是銀行網點。”
“平均每天我會有三到五次在線支付行為,都通過微信支付、支付寶或者ApplePay,從來不直接使用銀行提供的入口支付。對我來説,銀行的存在,有點接近通信運營商,就像移動、聯通一樣,我使用它們的服務,但是我和它們沒有多少交集,甚至不想和它們產生更多交集。”
可以發現,無論是用户的認知、行為還是態度的變化,都是“劇烈”的。
在金融科技的衝擊下,尤其是近年來移動支付、互聯網理財及消費金融的跨越式發展,銀行普遍與用户的連接趨於寡淡,越來越不瞭解用户,逐漸遠離他們的真實需求。
相關數據顯示,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區域性銀行在內的銀行都在相繼“關門”,近4個月以來,它們關閉的銀行營業網點足足有326個,此次關停波及到全國29個省和直轄市,其中浙江最為慘烈,共關閉42個網點。
客觀來看,如前文所説,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區域性銀行所處市場環境、發展階段和自身資源稟賦的不同,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經營特點,隨之而帶來的內部問題也各不相同。
首先是由中、農、工、建、交以及郵儲銀行國有六大行主導的國有大型銀行,其經營特點是大而不倒,全面開花。
對於大型銀行來説,首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如私有云的本地部署、數據庫的構建,伴隨着國家“去IOE”的趨勢,銀行需要找到具備足夠承載能力的供應廠商,保證交易數據的安全和順暢流通,比如分佈式數據庫。
這也是過去幾年時間裏騰訊雲、阿里雲、華為雲等雲廠商爭奪的高點。
其次,國有大行在數字化戰略推進上,另一個需要的核心能力是跨區域、跨條線、跨部門、跨層級的統籌協同。由於大而全的經營特點,更加強調在生態方面的構建能力。
這種需求已經被逐漸滿足。“我們幫建行做的就是生態運維,也是平台運維。”廣通優雲董事長徐育毅告訴我們。廣通優雲是一家專門做IT運維的產業服務商,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裏幫助建行搭建了生態運維平台“龍舟”,後者可以實現總部和下屬銀行網點的數字化聯動和打通。
在大行之外,是由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等主導的股份制銀行,其經營特點是高舉高打,做優做精。
對於股份制銀行來説,講究單點突破,重點提升優勢業務,追求極致,極力打造業務領先者是其優勢所在。
除此之外,以江蘇銀行、北京銀行、江南農商行等為代表的區域性銀行,其經營特點是深入當地,特色各異。不同於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的經營模式,區域性銀行在技術、體量上差距甚大,數字化的滲透率也較低,發展形勢更加嚴峻。
數據顯示,2013—2019年,區域性銀行業績整體下滑,樣本銀行的平均ROE僅為10.2%,跌破銀行業均值,規模增速降幅近2/3,遠超銀行業整體水平,不良率幾近翻倍且資產質量持續惡化,難以得到有效遏制。區域性銀行正面臨比銀行業整體更加嚴峻的危機。
從數字化轉型需求來看,有別於國有大型銀行以及股份制銀行的“高大上”服務,區域性銀行更多的出口是緊緊圍繞基礎客户的需求,提供快速響應、貼近客户需求、實質大於形式的“接地氣、有温度”的服務,基於優質服務黏住客户,比如基於遠程服務,定製服務來進行深度跟蹤,實現普惠金融等等。
換言之,對不同體量,以及不同構成成分的銀行而言,目前其需要的數字化轉型技術都不相同,但就當下來看,銀行的數字化轉型,目前更多的仍然僅集中在底層基礎設施階段,在上層的櫃枱等業務流程側,數字化的手段仍然乏善可陳。
02 銀行數字化,用“生死戰的態度”來打“我們把數字化轉型視為生死存亡之戰。” 3月25日,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在他的2021年年度報告中表示。
從投入來看,在這場數字化轉型戰役中,銀行的數字化投入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平安銀行2021年投入73.83億元;中信銀行投入75.37億元;被視為數字化轉型“急先鋒”的招商銀行也並未放慢步伐,2021年投入132.91億元。
具體來看,目前各家銀行有各自的轉型進度:
如建設銀行,其作為國有六大行之一,在很早就進行了IT運維的市場POC,通過引入專業的IT運維服務商幫助其梳理數字化模型,構建基本的生態運維框架。
從具體操作來看,從2010年開始,建行開始建設“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工程”,先後投入9500餘人,經過六年半的搭建,在2017年6月24日順利上線。
對“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工程”的一個簡述是,建行把之前固有的部門的數字化豎井建設全部打散,整合到一個統一的“航母級”平台上,進行整體數字化運作,其中包含數據庫的重新選型,雲端的私有化部署,以及敏捷開發架構的重新設計等等。
根據建行2020 年年報數據顯示,同年建行金融科技投入為 221.09 億元,較上年增長 25.38%,佔營業收入的 2.93%。
這是一筆足夠重的投入。
在建行之外,招商銀行是一個更加獨特的存在。
縱觀中國各大上市銀行的股價,招商銀行必然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本質在於招商銀行是國內首家嘗試金融零售數字化的銀行。
金融零售數字化,通俗的解釋是招商銀行的對員工的考察指標更多的從固有的不量產率、回首款等轉變為了MAU——一個偏互聯網式的考察模式。
這種轉型更在技術之外,即招行率先實現了從思維上的數字化轉型,通過對用户的深度服務進而實現產品的銷售。實際上,這也是招行“一體兩翼”戰略背後的根本,即招行的數字化模型更多的會賦能前端的客户經理,客户經理可以更深度服企業和客户,進而創造交互深度下的業務增長。
“招行是目前國內數字運維做的最好的銀行,它真正把數據做到了全端流通,這樣前端的運營人員可以基於低代碼等能力迅速開發應用,進而服務用户,創造數字化粘性。”一位金融資深人士告訴我們。
根據數據顯示,2020年招商銀行公司科技投入119億元,佔收入的4.45%,增長27.25%,截至年底,招商銀行兩個APP的MAU達到1.07億。
在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之外,區域性銀行也更是一個特殊的樣板。
相較於前兩者,區域性銀行更多的數字化轉型是圍繞“精細化賦能”,即實現普惠。這其中需要的更是全端業務側的能力。
以江蘇蘇寧銀行為例,其主營業務恰是通過線下結合線上的方式對線上微商貸申請困難的客户進行走訪,使用PAD實現錄入資料無紙化、信貸合同電子化、信貸數據影像化,基於人工線下走訪的情況,對這些困難客羣進行線上人工審批。再如江南農商行,其是基於京東科技提供的虛擬數字人為區域客户提供遠程金融服務。
可以説,銀行數字化如今愈發呈現出一個統一的需求點。
即在平台運維之外,數字化更多的正在向“零售”屬性遷移,即由前期以業務中心轉為以用户為中心,不論是建行的核心繫統建設,亦或是招行的低代碼賦能前端業務人員,再或者是區域性銀行對用户的深度運營,都是在保證業務穩定性的前提下,更多地向用户側遷移。
03 銀行進化,站在拐點總體來看,銀行的數字化轉型走過了3個重大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業務經營電子化。轉型核心是核心業務的電子化。代表轉型領域有核心繫統建設、網點電子化機具的應用和普及、U盾等風控技術的應用等。
第二個階段是管理流程信息化。轉型核心是普及管理信息系統。代表轉型領域有營銷管理系統、客户關係管理系統、報表管理系統、經營分析系統、數據倉庫/數據集市的建設等。
第三個階段是客户交互移動化。轉型核心是移動渠道與開放生態建設。代表轉型領域有手機銀行建設、移動支付體系搭建、線下產品移動化、開放生態建設等。
就目前而言,銀行行業內部的數字化轉型普遍良莠不齊。不論是最前端的核心繫統建設,還是後端的“金融零售數字化”體系,都存在些許短板,以核心系統為例,儘管最近兩年各大銀行推進的是各個方面的國產替代,但相較於“IOE”提供的穩定能力,國產廠商在某些方面仍然不達標,中間過程中需要廣泛地人工干預,最終帶來的反而是數字化的“反向結果”。
此外,在具體的業務層面,很少有產業服務商能夠提供成熟的深入交易的銀行業務數字化能力。尤其對區域性銀行而言,單薄的投入導致這種短板更難被補足,精細化運營遙遙無期。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需求市場卻在持續爆發。
在疫情的數字化轉型中,企業的融資需求更是被無限放大。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21年中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告》顯示,根據經濟貢獻來測算,目前我國中小微貸款空間預計為當前規模的1.5-2.3倍;以單户融資需求測算,貸款空間預計為當前規模的2.7倍。
“現在最難做到的就是風控,在疫情期間的不良率大大增加,如果能增加風控能力,銀行的業務會呈幾何級增長。”一位從事銀行方向工作的人士告訴我們。
從某種程度看,銀行正站在數字化轉型拐點。這種拐點對應的選項則是是否要進行核心系統轉型建設、是否要進行直播等方式的嘗試,以及銀行內部人員和團隊的更新迭代。
不論是國有大行,還是區域性銀行,都需要更精密、更安全、更專業的組織能力和技術手段去做業務模型的重塑和建設,在保證交易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對用户的精細化管理和運營。
新的嘗試對應着風險,但也更代表着未來的新機會。
“我們認為現在金融還是一個存量市場,問題的關鍵在於誰能進來享受這個存量。”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