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出去玩,一般家長都會帶些事物或玩具,一是還餓了能及時補充能量,二是有了玩具孩子玩的就會比較開心。然而很多時候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經常會出現爭搶東西的現象,這時候家長都會礙於面子強迫孩子去分享。
孩子真的不願意去分享嗎?孩子不願意去分享,其實並不是我們所想象中的樣子,主要是因為你沒有掌握分享的正確的打開方式而已。前段時間去幼兒園接孩子,在幼兒園操場看到暖心的一幕。一般幼兒園放學之後,孩子們都不願意立刻回家,他們都喜歡在操場上玩一會。在等待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一箇中班的小女生,從自己的書包裏拿出一個小盒子。
每當她走到一個小朋友面前的時候,都從小盒子裏面拿出一顆巧克力豆送給那個小朋友。小朋友一看是巧克力豆,便高興地用手接過來放到嘴裏,一蹦一跳地跑遠了。這樣沒一會,操場上的很多小朋友都知道了這個小女孩盒子裏有好吃的,就紛紛圍了過來。
於是他們就找到一個角落,幾個人圍在一起,你拿一個我拿一個,不一會就把巧克力豆都給吃完了。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些小朋友比較貪吃,一會就吃了好幾個。但那個小女孩並沒有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就好像説這是分享給大家的誰吃幾個都沒關係。見到這個小女生的表現就比較好奇,一般這麼大的年齡的孩子看東西都比較真,基本上都不願意去分享,可這個小朋友怎麼主動把自己喜歡吃的巧克力豆拿出來分享呢?剛好小女孩的爸爸也在幼兒園的操場上等孩子,便忍不住向他請教怎麼教孩子學會分享的。
通過和小女孩的父親交流發現,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和別人分享,主要是家長沒找到讓孩子分享的正確打開方式。分享顧名思義,就是和他人分着享受、使用某種東西的過程。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分享是分享者主動行為,而不是被他人強迫着去分享。
很多家長在陪孩子玩的時候,如果自己帶着吃的東西或者有多餘的玩具,礙於面子就不經孩子同意主動和別的小朋友分享。這個時候如果小孩子不願意,就會不同意和抗拒的表現。所以要想培養孩子分享的行為,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見,當孩子同意分享的時候再和別的小朋友分享。教孩子學會分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擁有對某個東西的所有權。只有讓孩子擁有了對某個東西的所有權,孩子才能去分享。在和小女孩的爸爸聊天的時候,他提到最多的就是“這個東西是你的”。當小女孩覺得自己擁有了更多的東西,並且和別人分享了一些東西之後自己還有好多東西的時候,她才願意主動去分享。
要想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説要想獲得什麼東西,首先就要懂得去付出一些東西。教孩子分享的時候也是一樣,如果孩子想要別人的什麼東西的時候,就要拿自己的東西去換。這相比於單純地給予別人,孩子更容易接受。在和別人交換的過程中孩子也能獲得友誼。
讓孩子主動分享的正確的打開方式是:首先要尊重孩子,只有獲得尊重的孩子,才會尊重別人,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其次要讓孩子擁有對東西的所有權,孩子只有擁有了對某些東西的所有權和支配能力,才有主動去分享的可能;最後別人分享是建立友誼的開始,當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就更願意去分享。教孩子學會分享不僅能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友誼,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教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讓孩子擁有對東西的所有權,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只有孩子主動、自願地去分享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