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能是美國人第三大死因
《當醫療出錯時:一位醫生的痛與思》
【美】丹妮爾·奧弗裏 著
譯林出版社
丹妮爾·奧弗裏要跟蹤的病人太多了。羅梅羅應該是其中相對輕鬆的一位:這位69歲的女性常年定期檢查,她只不過有些肥胖、關節有炎症,血壓不太正常而已。
丹妮爾·奧弗裏是一位執業25年,經驗相對豐富的內科醫生。
但是致命的疏漏出現了。當羅梅羅被檢查出貧血時,多發性骨髓瘤已經在她體內滋長了一段時間。
“對醫生來説,錯過癌症的早期發現是一件糟糕的事,感覺辜負了病人信任。”丹妮爾·奧弗裏在她的新書《當醫療出錯時:一位醫生的痛與思》懊悔地反思,貧血導向的可能性太多了,慢性疾病、月經、肝病、腎病,但羅梅羅恰恰是最嚴重的那一種。在醫院治療癌症時,羅梅羅甚至有意疏遠了常年打交道的丹妮爾·奧弗裏。
世人對醫生最大的誤解莫過於,醫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藥到病除,也一定會犯錯誤。
中國的內科醫生張孝騫曾和許多人分享過他犯的錯:20世紀50年代後期,一位中年病人來北京協和醫院求診,張孝騫為其診斷時發現,病人患有心臟病的依據不足,一時下不了結論,後續病人情況好轉選擇出院,又突然休克,因搶救不及時去世了。
後來屍檢發現,病人死於肺動脈栓塞。張孝騫才知道,這位病人患有靜脈炎,但他問診時沒問出來病史,也沒翻老病歷。這位內科界的巨擘毫不諱言自己的失誤,“在病人面前,我永遠是一個小學生,這不是故作姿態的謙虛,而確實是經驗之談。”
2016年,《英國醫學雜誌》發了一篇文章,指出醫療失誤是美國人的第三大死因,擊敗了乳腺癌、中風、糖尿病、肺炎等疾病。這篇文章和羅梅羅的死訊督促丹妮爾·奧弗裏開始觀察,在龐大複雜的醫療系統裏,有哪些細枝末節容易造成醫療失誤。
首先是長時間工作後的疲倦。試想一下,當你熬過十幾個小時的輪班後,坐在電腦前,你只想儘快把每一份檢查報告單飛快瀏覽一遍。全面審查患者病歷的時間縮短了。
醫生就像偵探,在臨牀問診時找到各種證據,再推理出最有可能的疾病,但當偵探疲倦時,他們很難去提問患者生活的細枝末節:你在哪裏長大?你是否飼養鸚鵡?你是不是在林中徒步旅行?你是不是擁有水族箱?你是否接種了所有疫苗?
此外,一項針對醫療事故案例的調查分析了248起涉及電子病歷的案例,發現電子病歷系統和醫生使用電子病歷的方式,與醫療事故的發生有強關係。
丹妮爾·奧弗裏同時經歷過紙質病歷和電子病歷的時代。對她來説,紙質病歷的好處在於,醫生得到一張白紙,根據個人處理信息的邏輯順序寫下想法,主訴、當前病史、既往病史、查體結果、化驗結果,然後給出一個臨牀推理。
但打開電子病歷時,丹妮爾·奧弗裏會不自覺地迎合計算機的思維繫統,就像填空的機器人一樣,機械地把臨牀發現的證據像碎片一樣塞進電腦裏。而且,當醫生的眼睛盯着屏幕時,很難和病人真正對話。
電子病歷的出現推動了醫療界的發展:不再丟失病歷紙,能彙總所有的醫療記錄,且能輕易聚集多個病人的信息,分析某種病的流行病學特徵。但只依靠機器,也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比如,一位兒科醫生要開抗生素,輸入了錯誤的劑量,機器人藥房只會把醫生要求的藥片劑量開出來,但如果有藥劑師在場,看到劑量不對勁,可以馬上申請複查,避免錯誤。
我們常在新聞媒體和法律判決中看到各種醫療事故的例子,對患者的身體和心靈造成惡劣的影響,但少有人知,許多醫療事故往往是多個錯誤疊加在一起,且沒有得到修正。
人們不必過分緊張,醫療系統自身就帶有糾錯的機制,大多數錯誤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許多科室會定期組織疑難病例討論,或是多學科會診,來避免誤診、漏診。一些醫院還引入人工智能系統,在醫生下判斷前彈出提醒:這些症狀是否導向新的可能性?
在臨牀工作多年的醫生告訴我,一些疑難病例常常在數次錯誤的推理後,得以明確病因,且大多不會影響後續的治療。
為了避免錯誤發生在自己頭上,許多病人會選擇多看幾個醫生、多跑幾家醫院。作為患者,我們能做到的最大幫助是,在醫生詢問時,積極配合,深入對話,減少誤診漏診的可能性。
當醫生説,“你可能是某種疾病”,或許你可以試着問問,“還有其他可能嗎”“為什麼你會這麼認為?”別讓小錯釀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