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主體、兒童優先要落實到學校發展的細節裡

2024-01-02 09:13

來源:光明日報

連結已複製

字型:小大

兒童友好學校建設加速——

兒童主體、兒童優先要落實到學校發展的細節裡

兒童友好城市、兒童友好社群、兒童友好學校……近年來,“兒童友好”理念日漸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線教育工作者如何理解一所學校的“兒童友好”?

上海萬里城實驗幼兒園園長蔡穎說:“我們認為的兒童友好,是盡最大可能打造一所能夠滿足孩子童年幻想的校園。孩子們覺得學校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就儘可能為他們提供支援,建設兒童眼中的學校。”

北京匯文中學黨委書記陳東認為,最主要的一點,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能夠得到平等和尊重,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保證學生在校的有效權益。

日前,上海市教委正式釋出《上海市兒童友好學校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到2035年,全市完成兒童友好學校建設任務。同時,明確提出兒童友好學校的四項建設任務:政策制度友好、空間建設友好、服務體系友好、成長環境友好,希望以此促進兒童更高水平全面發展。

1.是否“兒童友好”,從全面和可持續發展角度看

在萬里城實驗幼兒園,有一個特別的“兒童議事會”。別看娃娃們小,想法可一點都不少。蔡穎說,“我們幼兒園以兒童博物教育為特色,我們專門徵求孩子們的意見,看看他們希望幼兒園裡有什麼樣的博物館。孩子們提議,造一間屬於他們自己的玩具博物館。”於是,幼兒園為孩子們專門開闢一間教室,讓孩子們自己設計,展品如何收集、歸類、展示,都由他們自己說了算。

最終,幼兒園裡真的建起了一所玩具博物館,裡面有女孩們喜歡的五彩斑斕的迪士尼公主,有男孩子們收集的各式各樣的奧特曼……“孩子們對這些展品視若至寶,講起來頭頭是道。”蔡穎對此非常驕傲,“今年暑假,我們有一個孩子被評為萬里社群兒童友好大使,和中小學的哥哥姐姐們一起討論兒童友好社群建設。”

據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廣西師範大學教授侯莉敏介紹,兒童友好學校的建設最初源自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對兒童受教育權的保護,讓每一個兒童在機會均等的基礎上接受教育,並在教育中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在中國關於兒童友好學校的建設實踐,最早可追溯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教育部在2006—2010年間合作的“愛生學校”專案,專案研發出“中國愛生學校標準”,從全納和平等、有效的教與學、安全健康和有保護、參與與和諧四個維度來體現兒童友好。“從這四個維度可以看出,兒童友好學校的建設是從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學校的教育質量,不僅僅侷限於人們一直關注的課程與教學,而是最大程度地發掘利用一切有利於兒童發展的教育因子,共同作用於教育質量的提升。例如全納和平等關注每個兒童接受教育的機會,倡導平等公平的教育,不排斥任何兒童,最大程度地保障每個兒童的受教育機會;又如‘安全健康和有保護’是從學校環境的角度,要求建設良好的物質環境和關愛兒童的師生關係。”

“從根本上說,是要在兒童友好學校的建設中去發展和弘揚‘兒童文化’。”侯莉敏強調,“教育者應該明白,兒童不是‘小大人’,而是真正的‘人’。學校教育不是用成人的意志去束縛兒童,而是要挖掘兒童身上的天性資源,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去發揮兒童的主體意識和作用,這個過程中兒童可以張揚自己的個性,並在合作中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一所學校的兒童文化也由此產生。從某個層面上說,學校文化本身就是兒童文化,我們只有在實踐中這樣做,才能真正收穫百花齊放的兒童友好學校。”

2.發現兒童、瞭解兒童、站在兒童立場去思考

“學校能不能給我們造一間小廚房,讓我們在裡面體驗做菜呢?”在收到學生們的建議信後,寧波北侖區泰河學校校長嚴雪霞馬上組織老師們一起討論,並邀請了“兒童議事會”的同學們一起參加。他們共同決定,把學校圖書樓的4層,建設成一座供孩子們學習烹飪等勞動技能的“生活小鎮”。

三個月後,這間面積100多平方米,集專業齊備的烹飪製作區、靈活完善的烹飪分享區、周到細緻的家政服務區、智慧互動的網路學習區為一體的多彩小廚房“橫空出世”。

兒童主體、兒童優先要落實到學校發展的細節裡

貴州省黔西市金碧鎮楊家店村瓦廠小學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指揮機器人行走。周訓超攝/光明圖片

“讓決策發生在離兒童最近的地方,以‘1米視角’打造兒童友好的環境,是我們辦學的目標之一。”嚴雪霞說。

“發現兒童、瞭解兒童,站在兒童的立場去觀察和思考,和兒童同頻共振,這是一個長期的實踐,教師要提高自己觀察傾聽兒童的意識和能力,與之相關的培訓、評價機制改革和保障機制完善都是值得去探索的。”侯莉敏說。

在匯文中學,這樣的探索一直在進行。“我們學校對待學生最主要的理念是平等、尊重、包容。”陳東介紹。步入新時代,“五育”並舉的理念有了新的形式和意義,兒童友好的理念也是如此。匯文中學的“學校診斷”專案已經連續開展三年。“學生圍繞學校文化、環境、課堂、課程、活動等8個方面對學校進行診斷。學生診斷學校、診斷老師,我們的理念是一定要讓學生參與學校生活、參與學校管理,給學生提供發聲的平臺。學校期待聽到學生們真實的呼聲。”

“學生說希望有校園12345,我們馬上就開通校園熱線;學生說不能只有校長信箱,還要有年級組長信箱,於是我們立即建立起年級組長信箱;學生還希望能跟書記、校長聯絡,我就跟他們說,只要你們想來,敲敲我們辦公室的門就能進來,也可以給我們打電話。”陳東笑道,“學生期望他們的聲音能被聽到,所以我們每一次‘診斷’之後,都會給全體學生做反饋,告訴他們,學校將要做哪些調整。在感謝學生肯定學校的同時,也跟他們講清楚,哪些事情是還需要時間去解決的。就這樣建立起一個順暢的溝通和對話機制。”

打造兒童友好型學校,還要為學生打造出舒適的環境。“在學校的生物走廊,學生們特別喜歡三三兩兩地坐在走廊地板上討論、交流,只要他們覺得舒適、自在,我們不會太多幹涉。”陳東說,學校裡有一片專門為學生開闢的養殖地,有羊、鵝、鴨子、兔子等小動物。其中鴨子是野生的,每年春天都會回到校園池塘,學生們很喜歡這些動物。對動物的愛心和對自然環境的關注,也讓孩子們更加關心周圍的環境,注意自己的行為。

“學生們自發發起‘讓校服回家’的活動,減少校服浪費;還有以‘白鴿行動’命名的志願服務,也是學生們完全自主的行為。從生態環境的友好到人文環境的友好,學生們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收穫成長、收穫凝聚力和價值感。”陳東感到很欣慰。

3.各界合力,為“兒童友好”的實現保駕護航

“我們建設兒童友好學校,是希望學校教育能“五育”並舉,揚長補短,讓每個兒童的優勢都得到充分而有個性的發展。同時,發揮學校教育的補償作用,補足兒童在家庭和社群生活中所無法獲得的經驗,這對於一些來自不利處境的兒童(如留守兒童、農民工隨遷子女、單親家庭兒童等)是非常有必要的,能起到為兒童一生髮展奠基的作用,長遠來看對提高人口素質很有幫助。”侯莉敏說。

兒童友好學校仍在探索當中,在全社會層面,兒童友好的理念還比較缺乏。蔡穎說,“比如現在專門給兒童建設的博物館非常稀缺,大多數博物館裡也沒有專門針對兒童的講解服務。包括很多展品陳列的高度、服務設施等,沒能從兒童友好的角度來設定。”

侯莉敏也認為,當前兒童友好學校建設還存在理念理解不到位、理想向行動轉化不暢、教育多方協同不足的問題。“兒童友好”奉行“兒童主體”“兒童優先”等理念,包含著對兒童生命、價值和權利的正確認識,如果成人由於兒童觀的偏差,將兒童客體化,忽視兒童的主體性,就會出現“兒童友好”理念理解不到位。理想向行動轉化不暢主要體現於教育行動中,“兒童友好”理念並未充分轉化成實際行動,如高位的教育教學理念與低位的實際操作層面存在落差、“兒童友好”在物理空間與精神環境間的落差等。兒童友好學校建設,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群的協同參與,政府的頂層設計、政策導向、財政投入是基礎,學校準確理解和有效施行是關鍵因素,家庭和社群的廣泛參與、協同教育是有效支援。教育多方協同不足,會導致難以將各方有機聯絡形成教育合力。

侯莉敏呼籲,加大對“兒童友好”價值意義和內涵標準的傳播力度,將兒童意識融入公眾意識。學校須加強對“兒童友好”的深入解讀,讓理念深入人心,同時要幫助教師獲取將“兒童友好”理念落實於兒童學習與發展實踐中的能力和有效路徑,透過政府、學校、家庭、社群的協同共進,為“兒童友好”的實現保駕護航。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2日 13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75 字。

轉載請註明: 兒童主體、兒童優先要落實到學校發展的細節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