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城區:最佳化教育環境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記者 秦國玲 通訊員 徐雙

集聚優質教育資源,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加速區域發展、匯聚人氣商氣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 濰城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錨定“教好每一名學生、成就每一名教師、辦好每一所學校、幸福每一個家庭”目標,圍繞教育品牌建設、服務發展、便民惠民,全面最佳化教育環境, 以教育“軟實力”築強營商環境“硬支撐”。

濰城區:最佳化教育環境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創優品牌,擴大區域影響力

狠抓“匠心獨運”的品質教育。實施強課提質行動,探索建立教師“彈性上下班+偏遠薄弱績效補貼+嚴控非教學事務”、學生在校“彈性上學+午餐午休+課後服務”等減負機制,營造輕負優質師生成長環境。濰城區“雙減”典型做法2次獲得教育部點贊。建立機關副科級以上幹部、學校領導班子、骨幹教師隨機推門聽課機制,開展課堂教學大比武、精品課建立等活動,問診把脈課堂教學,提升教學管理質效。實施集團化辦學,成立濰城實驗、濰坊外國語、濰城卓越幼教等教育集團,透過共享課程資源、教育理念、管理經驗、督導機制等擴增優質教育資源。完備的教育體系、一流的教學質量,成為濰城區經濟社會發展一張靚麗名片。

濰城區:最佳化教育環境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推行“多點開花”的磨礪教育。構建勞動實踐、體能提升等六大課程體系,開設各類相關課程50餘門,每班每兩週不少於1個課時,創設真實情境,運用劇本演繹、角色對話、主題演講等表現形式,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等地參與勞動,進社群、進村居、進敬老院等開展志願服務活動,開展長跑、越野跑等訓練,幫助學生學會正確面對生活磨礪。搭建陽光磨礪教育基地,建成勞動教育基地12處、研學基地6處、德育教育基地10處。舉辦磨礪專題培訓、示範培訓50餘次,組織陽光磨礪教育優質課賽評、專業素養提升主題論壇,全面提高陽光磨礪教育質量。

發展“別具一格”的特色教育。充分發揮獨特的教育資源優勢,搭建區級藝術節、體育節,開設音樂劇、篆刻、京劇、武術、太極拳等藝術類社團,推進中華文化在新時代傳承、轉化、創新、發展。聚焦文體並進、體教融合,探索“1+N”體教融合發展模式,打造1處體教融合中心校,大力推廣游泳、三大球等“N”個專案。開展“武術進校園”“每校一支武術隊”,發展四通捶、五禽操、八段錦、舞龍舞獅等專案,“武術之鄉”聲名遠揚。目前,濰城區的每一名中小學生“人人學會一樣樂器”“人人擁有一項體育專長”,藝術素養和身體素質得到極大提升。今年成功組織承辦全省第二十一屆中學生運動會,區域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服務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

加速“高階化”人才引進。組織赴陝西師範大學等部屬院校開展教師招聘宣講,今年招考新教師223人,其中“雙一流”高校及碩士以上畢業生佔比20%以上,實現教師隊伍換血重塑,年齡結構、學歷層次、學科結構全面最佳化。實施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推進急需緊缺和特殊專業人才招聘程式,採取履職綜合性評價、結構化面試、面談交流等方式,綜合考察引進人才的理論水平、教學理念、教育管理經驗、治校育人能力及綜合素質等。出臺《濰城區教育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辦法》等系列引才政策,從人才安居補貼、績效獎金、補貼、科創獎勵、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保障。

濰城區:最佳化教育環境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發展“市場化”職業教育。創新校企融合方式,基於企業實際用工需求,動態調整職業院校專業設定及招生計劃,引導企業投入資金、師資、技術標準,突出校企共建,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深度融合。做好學生人生規劃和職業規劃指導,紮實開展中學生職業體驗、職業院校參觀等活動,深化職普通融,強化中學生職業認知。以職業技術技能比賽為抓手,完善縣區、校兩級常賽機制,形成學校、教師、學生人人參賽、逐級競賽的工作格局,加快推動學生個性化成長。依託智邁德股份、山水水泥等龍頭企業,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5處,共建課程體系、評價體系和實習就業管理體系,開展訂單培養。

提供“貼心化”惠企服務。濰城區在加速教育自身發展同時,主動融入全區經濟建設大局,用心用情用力助推企業發展。指導全區中小學校“一校一基地”與企業建立合作關係,鼓勵學校參與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共同打造校外研學基地品牌。支援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市級中小學生研學基地,推薦優秀企業參加省級和國家級研學基地評選,各學校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優先從本區企業中選擇。用足用好現有涉企惠企政策,主動協調當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積極爭取政策傾斜、資源支援,紮實高效做好服務企業工作。先後協調幫助各大企業解決問題10個,涵蓋用水用地、子女入學、招工等各方面。

濰城區:最佳化教育環境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便民惠民,增強區域吸引力

最佳化午餐午休服務。聚焦“政府投資+部門聯動+學校管理”,啟動中小學校午休“全覆蓋”行動,投資1000餘萬元為全區各中小學配備午休裝置21093套、配套床品41288套。吸納965名青年教師組成56支志願服務隊全流程護導學生,採取輪班形式開展午休指導。實施學校食堂提升工程,連續三年累計投資1.2億元,新建學校食堂10處、改造提升老舊食堂6處,公開招標引進4家配餐企業,為23處沒有校內食堂的學校提供供餐服務。建立教體、衛健、市場監管協作聯動機制,明晰職責分工,實現資訊互通共享。聚焦“午餐保障+午休管理+家校共建”,做優學生午餐午休服務保障,所有學校食堂全部實現“網際網路+明廚亮灶”。

強化入學保障服務。將隨遷子女教育納入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有序擴大學位供給,以流入地公辦學校為主,就近安排子女入學,對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轉學等按規定協調保障。隨遷子女與本地學生混合編班、統一管理,保障隨遷子女平等入學和接受教育的權利,解除投資、務工人員後顧之憂,創造放心舒心幹事創業的環境。壓實控輟保學工作責任,加強不穩定就學學生勸返復學和殘疾學生就學安置,做到專人盯、專人抓、專人管,專人進村入戶開展家訪勸返活動,實現控輟保學動態清零,年內義教階段無輟學生,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

濰城區:最佳化教育環境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拓展課後服務。各學校在家長申請、學生自願基礎上,開設課後服務,做好學生答疑釋惑、特長培養等工作,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志願者、安保人員全程跟蹤服務,全力打造素質教育“第二課堂”。參與學生達到5.3萬名。開設優秀傳統文化、非遺類特色專案,舞蹈、書法、器樂等藝術教育,武術、足球、籃球等體育運動,承挫承壓、吃苦耐勞等意志品質教育,程式設計、人工智慧、創客空間等拓展類課程。充分發揮區“雙減”工作專班牽頭抓總作用,聯合文旅、科技等部門對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地毯式摸排,實行全覆蓋“機構清單”和“紅線清單”管理,對機構負責人、教師等群體劃定准入“紅線”,嚴格規範培訓機構辦學行為。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49 字。

轉載請註明: 濰城區:最佳化教育環境 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