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古今看世界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鄭桓公被王室任命為司徒。鄭桓公應該是在父親被放逐到彘地(今山西霍州市)之後才出生,可謂親身經歷了周王室最為黑暗的年代。在周宣王坐上王位後,長大成人的鄭桓公作為周王之弟,也被封到鄭地(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成了一代諸侯。
最為艱難的時刻已熬過去,鄭桓公也迎來了新的生活。
不幸的是,周宣王晚年後,周王室再度走向了衰落;周幽王上臺後,王室更是狀況百出、混亂不堪。經歷過王室上一次興衰起伏的鄭桓公,敏感地意識到形勢越來越糟糕,對王室在此時的提拔不以為喜、反以為憂——萬一王室再逢大難,他這個王叔又該怎麼辦?
為此徹夜難眠的鄭桓公特地找上門,向王室太史伯陽請教:“王室如今事故不斷,我害怕受到牽連,到底哪裡才可逃過一死?”[1]
早在周幽王二年,渭河平原發生地震,岐山崩、三川竭,太史伯陽就曾預言周將亡。如今,形勢的發展越來越印證了他的預言。鄭桓公深知太史伯陽非常人,所以才特地登門拜訪。
王叔當面提出這一難題,太史伯陽咋一聽時還惶恐不已。但在鄭桓公再三請求下,太史伯陽終於打消顧慮,侃侃而談起來。
太史伯陽認為,當前西申國在西北邊境蠢蠢欲動、還有戎狄異族做後盾,渭河平原之內肯定不再安全了;要想找到逃死之所,唯有崤山以東的成周附近:“王室衰落之後,戎狄異族必然興盛,不可觸其鋒芒。在成周洛邑周邊,南邊有楚蠻、南申、呂、應、鄧、陳、蔡、隨、唐等等;
成周之南
西有虞、西虢、晉、隗、霍、楊、魏、芮等等;
成周之西
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等等;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等等;這些地方不是王親所佔,就是戎狄異族居住之地,都不能去。”
成周東北
說到這,太史伯停頓了片刻,回答鄭桓公最為關注的避難之所的問題:“恐怕也只能是在濟、洛、河、穎四水之間了吧!這一帶大多子男之國,東虢國、鄶國是其中兩個大國,可虢叔倚仗地勢,鄶仲依恃險要,為人都驕傲奢侈,執政又多怠慢而貪婪。您如果以王室有難的緣故將妻、子、財物寄放到這兩國,他們不敢不答應。周將大亂而衰落,這二國之君貪婪成性,必將背叛您;此時,您就可以率成周之眾奉辭伐罪,必定可攻克這兩國。此二國在手,那麼臨近的鄢(今河南鄢陵)、華(今河南鄭州管城區南)等八個小國,就是您的土地了。如此一來,前據潁水、後臨黃河,左靠濟水右傍洛水,那樣鄭國就可稍微安定下來了!”
可鄭桓公對佔據這麼一塊地盤並不滿足,他的胃口更大。於是,他又繼續追問道:“成周以南不可以去嗎?”
成周以南多小國,鄭國要向此處擴張,並不是不行,關鍵是此處存在一個巨大的障礙:“楚子熊嚴生了四個兒子:伯霜、仲雪、叔熊、季紃(xún)。叔熊為逃避內亂而逃入了濮地,季紃因此被立為國君(即熊徇)。薳氏欲作亂而立叔熊,卻未能成功。這是上天要護佑季紃啊!況且他又聰明,能團結民眾,功德超過了他的先王。俗話說,上天所啟,十世也不能廢。季紃子孫必定能大大開疆擴土,此處不可靠近!”
此時楚國的國君正是季紃之孫熊儀,即有名的若敖。可太史伯陽不評價熊儀,卻稱讚起他的祖父,足見季紃在當時影響力之大。季紃在公元前821年~公元前800年時執政,共在位二十二年。究竟熊徇有何超越先王的功德,讓太史伯陽如此推崇,已不可考;但他的作為,必定對楚國未來影響深遠,才會讓太史伯陽給出了“十世不替”的結論。既然楚國崛起勢頭如此迅猛,鄭國想在此時向南擴充套件,是極為不明智之舉。
鄭桓公聽了後半天無語,想了想,繼續請教道:“謝地西部的九個州,那裡如何?”謝地即指南申國;在其西部,有周王國的九個州,大致在後世所稱的“武關道”一帶。
這一帶雖然沒有什麼強大諸侯國,可民風甚惡:“那裡的百姓貪婪而殘忍,不好管理。唯有謝地(南申國)和郟山(今河南洛陽北)之間,這一帶的國君都奢侈驕橫,百姓都怠慢其國君,沒有忠信之風。如果更換國君來統治他們,是極為容易之事,而且能夠長治久安。”太史伯說出這番話,意思就是“能替你考慮的地方,我都考慮過了,唯有這塊地盤才是最佳”。
鄭桓公極其聰明,也就不再在這個話題上糾纏,轉而問起另一個沉重的話題:“周朝一定會衰敗嗎?”
早在六年前,太史伯陽就預言過西周的結局,此時他還是沒有改變心意:“差不多一定是這樣了。現在周王拋棄那些德行高潔的忠臣,卻喜歡那些邪惡陰險的奸臣,只聽悅己之言而排斥逆耳忠言:這就好比音樂只有一種聲音,衣物只有一種色彩,食物只有一種滋味。周王如此偏聽偏信,想不衰敗,能行嗎?
“虢石父是位讒言諂笑之人,可週王卻立他為卿士;廢黜王后而立內妾褒姒,是喜歡沒有德義之人。周王想殺掉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盤,必定會讓申國交出太子;申國不交,周王一定會去討伐申國。可如今申、繒、西戎正強盛之時,繒人與西戎人又恰好想報答申國之徳。王師一旦攻打申國,繒、西戎前往救援就是必然之事。如此一來,周朝的存亡,恐怕不出三年了!您如果想逃過這場災難,就得趕緊考慮後路,晚了恐怕就來不及了!”
鄭桓公雖然早就預料到了這點,可當面聽到別人說起周朝必亡,依然有些傷感。沉默的半晌,他才又問出一個問題:“如果周朝衰敗,姬姓諸侯國中誰會興盛?”王室是不行了,姬姓後裔總不至全軍覆沒吧?
太史伯答道:“晉國據守的地勢險要,周邊又都是小國。如果其國君能修德政,就可以大大開拓疆土。”
鄭桓公又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姜姓和嬴姓誰會興盛?”除姬姓外,姜、嬴二姓之國,是最多的了。太史伯耐心地向他解答:“國家大而國君有德行者會興盛,秦仲與齊侯是兩姓中的俊傑,又是大國,恐怕他們該興盛了吧!”
聽到此處,鄭桓公終於心滿意足了。
鄭桓公與太史伯陽的這段對話,在事後看來,決定了歷史未來的發展方向:不但為鄭國規劃了未來的發展藍圖,更完美地預言了周王國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次高階訪談之後,鄭桓公就按照太史伯陽的指導,向東虢國和鄶國寄放妻、子、財物。
歷史即將邁入全新的一頁……。
[1] 《國語·鄭語》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