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著名生物學家顏寧在微博中分享,她在博士生推免面試時,詢問了考生們這樣一道問題:“這一輩子有什麼科學問題或者技術難題,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覺得今生無憾了?”顏寧稱,面對如此開放的問題,這些國內最頂尖的本科和碩士生學子們,卻沒有一位能給出讓她眼前一亮的答案。在顏寧教授的微博評論區中,有一條回覆引起了網友的熱議:“面試者會擔心:自己萬一哪句話說得不符合您的心意,或者暴露出某些您不喜歡的科研潛質,就被淘汰了。”
這一觀點,反映出當前研究生招生選拔和考生對於考試的認知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錯位與割裂。考生們急於向老師們展現自己“有什麼”,怕老師發現自己“不會什麼”;但是老師們想要看到的卻是學生們“想做什麼”,以及他們究竟“為什麼”要從事學術研究。
研究生以前的學習階段,更多是在考查學生對於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考查方式也更多是應試性的。但是博士生顯然已經擁有了充足的專業知識,他們的任務絕不是複述書本上已有的發現,而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創新,努力突破人類認知的邊界。而對於博士的考查,也不應僅僅考查其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是要以選拔出有發展潛力的學者為目標。
因此,理想的選拔過程,應當鼓勵考生跳脫出模板化的思維方式,積極向老師展示自己從事學術研究的初心、決心和信心,從自己的學術旨趣和學術理想出發,講好自己的科研故事,展示自己的學術積累。開放的分享、自由的表達、創新的觀點與敢為人先的勇氣,應成為考生們在選拔中脫穎而出的利器。
當前,博士生招生選拔的形式愈發多樣,為的就是挑選出有全球視野和綜合能力的學子,讓更多具有科研潛力和學術理想的學生進入高校和研究機構,培養其成為真正的未來學者。近年來,在進行博士招生時,越來越多高校開始採用“申請-考核制”的形式。這種考核形式大大彌補了招生造成的考查範圍的片面性,讓導師有機會全方位瞭解申請人的綜合素質和科研潛力,也給考生提供了向老師展示自己學術志趣和研究熱情的契機。
為了解決研究生知識“只專不廣”的問題,自2020年7月29日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以來,全國各大院校對於碩博研究生相繼推出了創新考查方式。例如,2021年,中國傳媒大學開始推行基本文獻閱讀制度,並舉行了首次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與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基本文獻考試,旨在提升研究生的問題意識、學科意識、規範意識、文獻素養和科研能力。
研究生的培養是一個宏大且複雜的課題,而研究生的選拔則是做好這一培養工作的前提。創新的考查形式,是選拔人才的關鍵。如何鼓勵考生在博士選拔的考場上,放下心理包袱,保持開放的胸懷,敢於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是回答“顏寧之問”的關鍵。
劉勇亮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