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氣讓它飛上天,人人識得蒲公英。對於蒲公英,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吧,但它的藥用價值,您真的瞭解嗎?
清代陳士鐸在《本草新編》中這樣說:蒲公英,至賤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矣。
蒲公英自古以來就是一味中藥,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我們當地的叫法,不知道大家管蒲公英叫什麼?)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全國各地多可以見到。蒲公英可以入藥,自己曬乾的蒲公英,當然也是可以用來泡茶飲用的。
來說一下蒲公英的藥用價值,蒲公英首載於唐代《新修本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將其列入菜部,在《本草新編》、《野菜譜》等中藥書籍中也都有收載。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的序言中也提到蒲公英,具有消腫散毒之功效,治好了他手背部的腫痛症狀。因此,蒲公英作為藥食兩用的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清胃火,解食毒等方面的良好功效。
蒲公英味苦,性寒,歸肝胃經,至今仍然是治療急性乳腺炎的特效藥物。現代研究發現,蒲公英有良好的抗菌抗感染作用,因此,對於急性乳腺炎的治療,可以用鮮品搗爛外敷,也可以用幹品煮服,一味可治之。
除了急性乳腺炎,對於其他的急性熱證,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發炎、急性膽道感染、急性肝炎、急性闌尾炎等,與其他藥物配伍,也是常用的藥物之一,這也正是發揮了蒲公英的抗感染作用。
除了清熱解毒抗感染,蒲公英還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對於有肝膽問題,引起黃疸的患者,用蒲公英濃煎內服,治療肝膽疾病往往有奇效。
除了清熱解毒,用於急性熱證的治療。蒲公英性寒涼,還有清瀉胃火的作用,《本草新編》:陽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湯以瀉火,未免太傷胃氣,乃一時之權宜,而不可恃之而為經久也。蒲公英亦洩胃火之藥,但其氣甚平,又不損土,可久服而無礙。反系陽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劑服之,火退而胃氣自生。所以說,蒲公英能夠清瀉胃火而不傷胃,對於胃火旺盛,口味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情況,曬乾的蒲公英泡茶,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除了清瀉胃火,蒲公英與還有一定的健胃作用,丁香、砂仁、橘皮、山楂等搭配,對於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蒲公英是很好的藥物,那麼如何自己選擇和炮製蒲公英來曬乾泡水喝呢,一般對於蒲公英的採摘時間是有講究的,一般選擇春末夏初,4~5月份時的未開花或初開花的蒲公英,連根挖取,洗淨曬乾,如果想要泡水喝的話,最好再切成小段或粉碎後泡水,效果更佳,而鮮的蒲公英,也可以煮水喝或搗碎外敷使用,雖然口感可能較苦,但對於上面談到的各種疾病的緩解和治療,效果都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