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据澎湃新闻报道,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中国商务部和财政部顾问周婷说:“针对海外代购更为严厉的监管政策,将于明年‘两会’后陆续出台。政府正在试点行业和品类(多为大众消费品),以进一步扩大刺激消费范围,降低进口关税、推进贸易自由化等,进一步刺激跨境电商发展。”
近几年海外代购市场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都加入到这个行业,因此有了“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说代购就代购了?”的调侃。毫无疑问,海外代购满足了兜里有钱的中国人个性化的消费诉求,但同时也逃不脱“水很深”的诟病,不少代购甚至是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那么,海外代购让中国人的生活变得更美还是更糟?严厉的监管能掐断海外代购的生存道路吗?
●什么是海外代购?谁在做?
海外代购,即国内消费者找个人或商家帮忙购买自己需要的境外商品,并额外支付一定的代购费的做法。
海外代购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种是私人代购,留学生、空姐、导游、因工作关系可以经常出国的商务人士等,都是常见的代购者;另一种则是专业代购平台,比如电商公司的海淘平台天猫国际、亚马逊等;此外,还有一种形式是“买手制”,即电商搭建平台邀请居住在海外的个人或商家入驻,并对入驻者进行资质审查。刚刚过去的黑色星期五,打开购物网站“洋码头”,你能看到许多入驻的买手实时向消费者播报自己的血拼过程。
●中国海外代购市场有多大?2015年预计超过两千亿
中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海淘群体。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增加58.8%,达767亿元,2014年中国海外代购交易规模突破一千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两千亿元。
代购市场的火热甚至挤压了国内消费。贝恩公司发布的《201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者购买的奢侈品中,有70%为海外购买或通过代购购买,同期国内奢侈品市场却首现负增长。
●海外代购俘获消费者,凭的是便宜省心
中国消费者舍近求远选择国外的商品,无非三个原因:国外更便宜,国内买不到或者品质没保障。
代购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低廉。代购的商品,境内外差价常常会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海关高昂的关税。占海外代购首位的化妆品进口税50%,数码产品、手表进口税30%。进入流通环节后,还要另收17%的增值税。另一方面,欧美不少奢侈品执行的是区域定价政策,中国恰恰就是“被宰”的区域。
至于国内买不到,一种情况是某些商品在海外上架时间比中国早,另一种情况是国内压根没货,比如古董照相机,限量版的手办、小众军品等。
品质没保障更是中国特色,尤其是母婴产品。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爆发,将海外代购推向了一波高潮。
通常一部分人会选择自己海淘,但海淘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你得知道去哪些网站买,要懂英语,最好有一张可以双币支付的信用卡,遇到不支持直邮的网站还需要挑选可靠的转运公司,被海关抽查到还要缴税。所以,海外代购之所以省心,就在于它提供的是一整套包括购买、语言、支付、运输的服务。他们帮助消费者突破了消费壁垒,身体力行了网络无边界这个概念。
●但消费者要面对假货、售后服务糟糕的烦恼
带给人方便的同时,海外代购也不可避免地背上了“水很深”的评价。“买来是假货”或者“不确定到底是不是正品”是许多人的购买体验。
据环球人物报道,一些代购会把国外地摊上买的假货,寄给国内的消费者,再收取海外代购的费用。还有一种“正品”不过是“出国逛了一圈回来”的国产高仿品。据《IT时报》报道,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聚集有大批专门做“高仿A货”的地下工厂。它们要做的就是从厂里拿来货源直接发往国外,回来卖之后则可实现翻倍的利润。
●代购者也要承担法律风险,代购与走私常常只有一线之隔
通常情况下,一件代购商品的到手价格包括了:代购商品原价、物品所在国国内运费、物品所在国消费税(增值税)、代购费、关税、国际运费和中国国内运费。
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代购是违法的,但个体代购者的价格优势主要是通过避税逃税获得的,这就注定了他们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代购物品的一种入境路径是包裹邮寄。海关总署2010年第43号公告其中规定:个人邮寄进境物品,海关依法征收进口税,但应征进口税税额在人民币50元(含50元)以下的,海关予以免征。而海关检查是随机的,被海关查到无非就是选择报税或退运。
另一种路径是“人肉搬运”。按照海关规定,个人自带货物,不管是自用还是代购,价值5000元人民币以下免税。超过这一额度则需要报关,否则属于走私行为。根据海关相关规定,为了保证出境口岸旅客的正常通行,海关对旅客行李采用抽检方式,抽检率在4%左右。不少代购者都选择赌运气,不会主动申报。
当走私普通货物的逃税额度达到5万元以上时,就触犯了《刑法》。根据中国《刑法》规定:“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较大或者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2011年底,网上代购店主于娟因走私安利化妆品、保健品两吨,被扬州中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2013年12月,前空姐李晓航因多次携带从韩国免税店购买的化妆品入境而未申报,逃税113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罚金4万元。对海外代购的直接打击激起了不少质疑。有观点认为若按照该案例量刑统一执法的话,或将有十多万代购者牵连其中。更多这样的代购者并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体现的是一种法律的不公平。更多的人对代购充满了同情,“都不忍心找代购了”。
●个体海外代购有市场需求,一把拍死不合适
为了避免税收的流失,海关政策对个体海外代购也越来越不友好。2014年8月1日起生效的海关总署“56号文”明确规定:不管是个人到国外购物,还是电商企业做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都必须接受海关监管,提交相应的货物清单,办理报关手续。“56号文”实施后,个人物品将按行邮税进行征税,未经备案的私人海外代购将被定为非法,也就是说众多淘宝店、微信朋友圈海外代购都可被视为走私行为。
政策收紧的同时,官方背景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也在不断发展。中国海关总署从2012年12月开始在试点城市开辟跨境通。2014年8月20日,亚马逊宣布入驻上海自贸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
但比较来看,个体海外代购确实最大限度地为消费者节省了成本,满足了小众、零散的消费需求。无论是官方背景的电商平台,还是国内的电商巨头,都很难终结个人市场,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一刀切”式的法律严惩也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需求。
至于“逃税”的问题,有学者建议通过设计专门的代购行业税收体制将海外代购从灰色领域带入到正规税制框架之内。而据财新网报道,有个体海外代购者表示自己是愿意报税的,唯一的担心是海关在处理海外代购关税方面,无法做到一视同仁,甚至选择性执法,从而让没有关系的个体代购者处于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