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長平之戰:殺神與後起之秀趙括的較量,遠不止紙上談兵那麼簡單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大橙橙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冥冥之中自有天數,秦趙兩國之間註定了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四十萬降卒被殺的同時,趙國邯鄲出生了一個嬰兒,在王齕圍困邯鄲時,這個嬰兒還差點被憤怒的趙國人殺死,驚險異常。從這時開始,拉開了他謎一樣波瀾壯闊氣吞山河橫掃八荒唯我獨尊的人生,他完成了秦國諸代君主未完成的偉大事業,在他的手下,古老的中國第一次完成了大一統,他所創造的一系列制度沿用了兩千多年。這個孩子的名字叫做嬴政。
長平之戰
圍繞陶邑的“跨過韓魏,出擊中原”戰略思想
魏冉把自己的封地分到這一塊地方,那可是作弊得來的,作為掌權的魏冉必定希望陶邑能和秦國接壤,所以秦國的戰略目標是韓、魏兩國。韓國自從伊闕之戰以後,基本就是秦國的小弟,成了秦國“二鬼子”的韓國基本上聽憑秦國一切命令,説借個道就借個道,説打誰去就屁顛屁顛跟在後面去當炮灰。
閼與之戰
趙奢率兵救援閼與,在開出邯鄲三十里的地方就停止前進,此時秦國早就分兵等待趙國的援軍。趙奢不走了,但他也沒閒着,在軍營周圍修築了很多屏障,壓根就是防守到你死的架勢。還下令誰提救援誰軍法處置,這一干就是28天。等到秦軍放鬆警惕的時候,趙奢率軍打了閼與前線。閼與秦軍得知趙奢已經來到,準備打趙奢一個措手不及。卻沒想到被趙奢所破,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滅,閼與之圍解除。這一戰意義非凡,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其他五國都看向趙國,韓國表態不在讓秦國隨便穿越韓國,團結三晉之國。趙國也認識到了韓國上黨地區的重要性,才引發了十年後的長平之戰。
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
公元前268年,秦國攻擊魏國,佔領懷邑;公元前266年,請過攻擊魏國,佔領郉丘;公元前264年,秦國攻擊韓國,白起拿下南陽地區,封鎖太行山道;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擊趙國,拿下韓國重鎮野王,徹底將韓國南北分離,韓國的中原和上黨地區攔腰斬斷。秦軍北上準備拿下上黨地區。
這時候一個小人物出現改變了歷史,韓國上黨郡的最高領導馮亭得知韓國已經無法救援,但上黨又無力抵抗秦國,但是馮亭決定寧死也不降秦。要麼投奔趙國,要麼投奔魏國,答案顯而易見,找過十年前還打敗過秦國。趙國收到上黨的投降,向趙豹詢問意見,趙豹建議:
聖人説,得到平白無故的好處,是一種災難。秦國將韓國攔腰砍斷,目的就是上黨,那幫上黨的韓國人就是想把災禍引到我們趙國人身上,秦人辛苦耕種,趙人輕鬆收割,到時我們就該倒黴啦!
趙豹分析的很有道理,還有一部人認為馮亭獻上黨給趙國,就是韓國朝廷禍水北引的陰謀。孝成王又問平原君趙勝,趙勝則意見不同,建議馬上接受上黨地區,因為此地關係重大,是趙國西南部最重要的屏障。兩個針鋒相對的建議,孝成王最終採納了趙勝的建議,派他去接收韓國上黨大小十七座城市,將上黨納入了趙國的版圖。大多數認為,趙國吞下上黨地區固然會引火燒身,但如果這片地區被秦國佔領,今後秦趙的戰略主動權就不在趙國手中。如果上黨高地掌握在趙國手裏,自晉東南到晉西北,趙國可以建立起一個有效的防禦體系,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可以設下重重抵抗,秦每往前走一步,都將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上黨地區,哪怕是火趙國也得吞下去,不吞下下場更慘。趙國再次讓秦國丟了面子,截胡了秦國的上黨地區,秦國生氣了,決定一定要教訓一下趙國,長平之戰拉開了帷幕。
史書上一直認為趙括是一個草包,大家不要被誤解,趙括“紙上談兵”有這事情存在,但是趙括絕對不那麼簡單,不然趙王不可能將40萬大軍給這樣一人年輕人。不過在經過思想鬥爭後,趙王還是決定讓老成持重的廉頗掛帥,因為這場戰鬥他輸不起,謹慎與經驗還是第一要考慮的因素。廉頗作為老將,將上黨地區的長平作為防守秦軍的主戰場,設置了三道防線,分別為空倉嶺防線,丹水防線和百里石防線。
第一道防線:廉頗副將趙茄防守,第二道防線廉頗坐鎮,是三道防線的關鍵,趙軍的糧草所在,第三道防線最重要的是關口故關,是邯鄲向長平補給糧草的關鍵通道。
第一道防線守了三個月被秦軍突破,按照這個速度廉頗最多半年就回家了。廉頗也蒙了,但是他不亂,他採取了最經典的防守戰:拒不出戰耗死你。秦國遠距離作戰,補給是一個大問題,而長平作為趙國國土,相對來説後勤補給要比秦國好得多。廉頗就幹了一件事:加固營壘死命防守。廉頗的防守讓王齕感到絕望,不管誰碰到這種事情都沒有辦法。就這樣,一天天的秦趙將近一百萬人耗在長平,趙國的工事越修越堅固,秦軍也越來越沉默。沉默的丹水兩岸,空氣中是可怕的寂靜。這種百萬級別的僵局,雙方漸漸都開始無法接受了。因為不光秦國耗不起,趙國漸漸發現,他們也耗不起了。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國家採取的是閒時農民戰時兵的全國動員模式,戰備資源源源不斷的送了上來,廉頗想耗死秦國的戰略行不通了,趙國自己先撐不住了。
孫子兵法有云: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鋭,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十萬人的部隊,後勤補給部隊更多,人吃馬喂,何況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像秦國這樣的補給,耗費20個人的糧食才能送來一個人的糧食。趙國同樣不輕鬆,太行山區的道路出名的不好走,羊腸小道,消耗同樣很大。最致命的是趙國不是產糧大國,和秦國沒得比。
在這一時刻,兩國都做出了破局的應對方式。趙孝成王想親自御駕親征,寵臣樓昌認為應該求和,孝成王偏偏就選擇了這個錯誤的決定。秦國向各國宣傳趙國求和的消息,杜絕了其他各國救援趙國的想法,趙國一招昏把自己陷入了絕境之地。而秦國的範睢趁機採用了離間計,秦國想速戰速決必須除掉統帥廉頗。實際上這時候即使秦國不用離間計,趙國也必須換將帥,趙國已經是一台能量耗竭的機器,再也無法應對這種局面。換誰,只能是年輕的趙括。
交戰之後趙括髮現秦軍死傷慘重,一直突擊到了秦軍大本營。此時的白起在幹什麼?他在等待一個消息。他派出了一支兩萬五千人的奇兵,繞到防線以後突襲趙軍拿下長平關,隨後又佔領故關,堵死了趙國連接邯鄲的關口。還有一支5000人的騎兵,將趙軍的主力部隊和後勤補給部隊一分為二,截斷了趙軍的糧道。完成整個戰略構想以後,白起出手了,他還是硬抗趙軍的進攻,抽調出人馬繼續鞏固這兩條包圍線。
趙括怎麼也攻不破這個包圍圈,趙括決定固守待援,這一刻已經決定了趙括和四十萬趙軍的命運。所有的消息出口已經被秦軍封鎖,即使趙國得到消息,還有兵嗎?趙括消停了,白起可不消停,立即回國求援軍。秦昭王親自趕到河內,全民動員十五歲以上全部參軍上陣。這一回包圍圈越來越牢固了,四十萬趙軍插翅也難逃了。趙括一等等了四十六天,趙括知道沒有援軍了,決定突圍。他將部隊分為四個梯隊,輪番衝殺,循環往復,這也再次體現出了他的用兵手段。其實如果説他沒有遇到白起,也許勝負真的並不好説,至少這個包圍不見得衝不出去。他本人在突圍過程中被射殺。趙括死後四十萬趙軍投降,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結語
隨後四十萬大軍被白起坑殺,白起繼續攻擊不設防的邯鄲,卻被秦昭王召回。第二年秦國決定滅亡趙國,白起不願意為帥,他認為:
邯鄲實未易攻,且恐諸侯之救將至。諸侯怨秦日久,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損失過半,國內空虛,今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
白起在分析過後推辭再三不肯為將。白起作為一代名將,很明白的將戰爭的成本論進行了闡明,現在再度興兵,成本太高,國家已經受不了了,國際勢力羣狼環伺,咱們很危險。其實潛台詞是:滅趙的好時機已經錯過去了。秦昭王只好派王齕出征攻擊邯鄲,白起也因為這件事被逼自殺。邯鄲之戰又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秦國耗不起,連年征戰兵士疲態盡顯。楚魏聯軍解邯鄲之圍,魏無忌打破秦軍。
自此,秦軍元氣大傷,二十年未戰。白起死後六年,一代雄主秦昭王去世。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優勢,為統一王朝準備好了一切。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