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知道:中國哪裏人發的紅包最大? 2016.2.16日
【導語】
春節臨近,又到了發紅包的時候。在此時,很多人會把紅包等同於壓歲錢。事實上,起源於漢代的壓歲錢,最初的重點並不在於錢,而在於壓歲(祟)。大人發給小孩壓歲錢,是希望小孩能夠遠離鬼祟的侵害。如今,壓歲錢的重點變成了錢,而壓祟驅邪的本意已無人理會。
壓歲錢“重點”變化,是因為“發紅包”這個傳統,曾經歷過巨大波折。表達祝福、吉祥寓意的紅包,曾在一段時間內遭到了人為的禁絕,當紅包捲土重來,卻成為人情世故、禮尚往來的一部分。如今,隨着技術的進步,紅包的寓意再次擴展,它成為了全民的遊戲和狂歡。
●過年發紅包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當前對“紅包”起源較為普遍的説法,是流傳於民間的關於“祟”的故事。傳説,“祟”是一個身黑手白的小妖,每年除夕夜裏出來,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就會嚇哭發燒囈語,醒來後變得痴傻。人們害怕“祟”來害孩子,故除夕夜裏徹夜不睡,即是“守祟”(守歲)。嘉興府一户人家,無意間發現,用紅紙包着八枚銅錢,除夕夜放在孩子枕邊,可以嚇跑“祟”,隨即眾人紛紛效仿,春節發紅包逐漸成為習俗。
而能被歷史考證的類“紅包”,最早可追溯到漢代的厭勝錢。作為專為佩戴賞玩而制的避邪品,此類錢幣上一般鑄有“千秋萬歲”、“天下太平”等吉祥語以及龍鳳、雙魚、星斗等象徵意義較好的圖案。至唐時,有“擲錢為戲”、“散與金錢”、“洗兒錢”等説法。宋元時期,逐漸形成與現代較為相像的“壓歲錢”習俗。及至明清,壓歲錢多被彩繩串起。清朝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民國,壓歲錢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給孩子,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着“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發紅包的習俗影響了整個東亞文化圈
發紅包這件事歷史久遠,不但中國大陸有這樣的習俗,香港、台灣地區,甚至日本、東南亞都有類似的習俗。
隋朝時候,日本遣隋使在完成使命回國時,朝廷官員設宴送別並贈送禮物,在包裝上用紅白染色的細蔴繩捆紮在一起象徵友好平安。此後,這一禮儀文化流入日本,當時用細蔗繩打的結就慢慢地演變成今天日本著名的“水引”結繩文化。如今在日本,家長會派“お年玉”給小孩。
19世紀初,很多中國人移居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謀生,稱為“跑南洋”。中國的紅包文化也隨之傳到了東南亞。由於馬來西亞地處熱帶,樹木葱籠,綠色是馬來人生活的主色調,所以馬來人把紅包變成了“青包”。
在台灣地區,紅包還有政治含義。政治人物每年春節自己寫春聯、發送小額紅包,都是很流行的親民方式,馬英九當政的這些年,每年都會推出設計精美的紅包,印刷量高達幾十萬份。
●在大陸,發紅包的習俗曾在文革時遭禁絕
1967年,中國開始“破四舊”,過“革命化”春節:“移風易俗過春節,大年三十不歇腳”“幹到臘月二十九,吃完餃子初一早晨就動手”。這一次,人民羣眾被髮動起來了,不準放鞭炮 、不準燒香拜佛、不準滾龍舞獅。過年不説“恭喜發財”,説“祝您今年見到毛主席”。“上海市革命委員會”革命化春節發起者更是認為:“什麼敬神、拜年、請客、送禮、吃喝玩樂,都統統見鬼去吧!”這樣的春節,一過十幾年。
十年間,最典型的過春節場面是:一家人圍坐在毛主席像下吃年夜飯。飯前,要召開一次鬥私批修的家庭會,做父母的會放下架子,和子女相互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兒女也可以向父母“開炮”,最後全家人把思想統一在“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光輝教導上。時鐘敲響12點,“爸爸同志,媽媽同志,春節好!”子女常常這樣給父母拜年。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紅包的傳統也被當作“四舊”破除了。
●最近二三十年,紅包文化捲土重來
上世紀80年代之後,大陸地區的紅包文化捲土重來,南北方發紅包的不同也開始顯現出來。
在廣東,是有派發“利是”的傳統習俗,一般是已婚人士發給未婚人士、長輩發給晚輩、上司發給下屬。由於派發“利是”者重在祝福和心意,收“利是”者也重在討個吉利,因此廣東人派發“利是”的金額不大,一般都是10元、20元、50元而已,而且派發的對象也比較廣泛。
而北方的紅包明顯就要“厚實”不少。在上世紀90年代,北方城市家庭的紅包已是百元起步,近些年則是水漲船高,500元、1000元的紅包已不鮮見。根據媒體的調查報道,壓歲錢、紅包已經成為了很多人春節最大的支出項目,甚至有人發紅包發出了一個月的工資。不過,與廣東不同,北方的紅包往往贈予關係較為親近的親屬和朋友。
發紅包的壓力大,收紅包的也開心不到哪裏去。收到紅包,最開心的應該是孩子,然而大人會通過連哄帶騙,又將壓歲錢從孩子手中拿過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兒時體驗,包得越大的紅包越沒有意義,因為最終必須上交給父母。
大人其實也很無奈,因為自己的小孩收到多少紅包,自己也得如數包還給對方的孩子。説到底,收發紅包都是大人之間的事。因此壓歲錢和其他份子錢本質上沒有多少差別,是中國人情社會的一部分。它們的存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顯示人與人之間的客氣與親密。
紅包為什麼會越發越厚?中山大學的葉春生教授就表示:“紅包是中國人的一種交往方式,具有表達祝福的含義。實際上,這種交往方式的意義並不能低估,有時紅包的來往會是個人身處社會關係網絡之中的一個確認,有時紅包的多寡還是衡量彼此關係深淺程度的一個尺度。再次,對於一些人來説,它還是體現個人身份的一個標誌。”
●中國哪裏人最愛發紅包?
改變了人們購物方式的互聯網,也在改變人們發紅包的方式。最近兩年春節期間,手機搶紅包成為了一項全民狂歡的遊戲。手機紅包誕生於2014年春節。當時,微信支付率先推出搶紅包功能,隨後,支付寶也加入了紅包大戰。上億人蔘與到這場狂歡中,技術實實在在改變中國人的過年方式。
在這場狂歡中,哪裏人玩兒得最HIGH呢?2015年,微信公佈的春節紅包大數據顯示:廣東、浙江、北京、江蘇、上海、福建、遼寧、山東、陝西、四川,是發放紅包數量最多的十個省份。
而2015年支付寶全民賬單數據顯示,2015年,發紅包最豪爽的男人來自福建漳州和浙江杭州,去年分別人均發了1477元和1433元紅包,緊隨其後的是福建莆田、浙江温州和山東濰坊。從人均金額上看,三四線城市發紅包普遍比大城市闊綽。
有評論認為,搶紅包正在毀掉春節。事實上,由互聯網公司發起的紅包大戰能夠得到熱烈追捧,正是因為它代表了國民情趣。相比於味同嚼蠟般的拜年短信,有了搶紅包的春節是不是更熱鬧、更喜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