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節氣養生丨夏至:陽盛於外,宜補陽散寒,學點規矩更健康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健康

夏日 薰風暑坐枱,蛙鳴蟬噪襲塵埃。

夏至代表炎熱夏天的來臨,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為交節點,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夏至時節

飲食習俗

飲食作為節氣習俗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夏至這天全國各地都有着不同的飲食習慣,因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而流傳下來。

麪條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麪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南方的麪條品種多,如陽春麪、幹湯麪、肉絲麪、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麪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麪和炸醬麪。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 夏至吃麪也有嘗新的意思

麥粽

《吳江縣誌》:“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江南食俗,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夏至餅

夏至日,農家還擀麪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麥粥&餛飩

夏至這天, 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説:“ 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養生重點

從運氣學説分析,今夏容易出現 脾胃、肝膽、心血管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胃口差、浮腫、耳鳴、頭暈、血壓波動大、失眠等。

再加上江南地區正逢梅雨季節,人們常感到疲勞、沒力氣、四肢沉重、胃口不好、口中發黏,大便不爽或黏馬桶;

有的人濕疹、腳氣又開始反覆了,伸舌頭一看,舌苔很厚;

還有部分人出現黃厚苔、小便偏黃,痤瘡又起來了,女性朋友的黃帶也會增多,甚至身熱煩躁,出現濕邪日久化熱。

而暑氣夾雜濕氣,更不容易去除,所以古話説“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

養生藥膳

夏至時 北方炎熱,此 時北方飲食應以 健脾助運,消食導滯的食物為主。益脾餅源自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具有健脾益氣、開胃消食之效。

夏至 南方炎熱多汗,往往表虛不固,飲食應以 補氣養陰,祛熱解暑的食物為主。

益脾餅(北方)

食材大棗5克,雞內金(炒)5克,乾薑3克,麪粉200克,南瓜25克,雞蛋1枚。

製作方法1.大棗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 1 小時,棄去棗核,留水及棗肉。2.南瓜去皮蒸熟,製成瓜茸。3.雞內金、乾薑打粉,同棗肉搗如泥,拌入大棗水、南瓜茸、雞蛋、木糖醇及麪粉,和成麪糰。4.分成8個小餅,常規烘焙至焦黃酥脆,當點心食用。口味甜香。

功效健脾益氣,開胃消食。

適宜人羣脾胃虛弱所致食慾不振、腹脹、便溏或腹瀉、神疲乏力等症狀者。老幼皆宜。

黃杞香菇拌涼麪(南方)

食材:黃精5克,枸杞子6克,麪粉100克,香菇5克。

製作方法:1.香菇洗淨,與黃精、枸杞子一起煮熟,取湯汁備用,香菇、黃精、枸杞子另盛備用。2.麪粉加黃精枸杞汁揉團,擀麪或拉麪成細條狀,放入燒開的湯汁鍋中,不停攪拌,煮5分鐘,加入少許冷水,繼續攪拌,反覆多次,關火撈出麪條,放入涼水中。3.將麪條撈入碗中,加香菇、黃精、枸杞子,倒入芝麻醬攪拌,加入適量葱絲、薑絲、蒜絲,加入醋、鹽調味拌勻,淋入少許香油。4.將適量麪湯澆入碗中調勻即可食用。口味鹹香。

功效:補氣養陰,清火生津。

適宜人羣:夏天汗多不止、白天為甚、口渴煩熱、體倦嗜卧者。

不適宜人羣:脾胃虛寒不耐受涼麪、氣機上逆、胃有寒濕者。

荷葉薏仁粥(1日量)

食材:薏苡仁50克,芡實50克,赤小豆50克、粳米50~100克,新鮮荷葉1張(或幹荷葉30克)。

製作方法:煎湯代水適量、煮粥,根據個人口味,可以加入適量放點糯米,增加粥的黏稠度。1周吃2~3次。

烏梅白朮茶(1日量)

食材:烏梅3~5個(帶有核者5~7個),白朮10克,青皮5克,五味子5克,生薑1~3片。

製作方法:根據口味,可以適量放入冰糖,煮茶飲,一日量,不拘時,頻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