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進入戰國後的秦國國內內亂頻頻發生,春秋時用了幾百年時間才拿到手中的河西之地僅僅十餘年時間就被魏國奪走,直到秦獻公繼位後秦國實力才緩慢上升,但仍然不是勁敵魏國的對手,幸虧商鞅入秦和魏惠王戰略東移才給了秦國喘息和變革的機會,此後魏國霸業遭受重挫,秦惠文王時齊、秦、楚三強爭霸秦國並非一枝獨秀。
秦國在秦昭襄王時慢慢確立了領先的地位,特別是長平之戰後列國一方面互相猜忌被秦國分而治之,另外一方面齊、楚、趙等原本可以制衡秦國的強國實力一落千丈,終於使得秦國有了碾壓六國的實力,直到秦王嬴政繼位後統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秦國的統一離不開“六世之餘烈”的歷代明君,也離不開秦國曆代眾多名將和名臣的共同努力,而這其中有四個人功勞最大,今天就説一説秦國統一天下的四大關鍵人物:商鞅變法,張儀破局,白起滅敵,範睢定策,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商鞅
商鞅變法前的秦國是怎麼樣的呢?國力不強,秦簡公時東面的屏障河西之地被魏國名將吳起奪取,秦惠公嬴仁時又再次敗在吳起之手,陰晉之戰五十萬大軍被吳起五萬新軍擊潰,秦國更是雪上加霜;雖然秦獻公時取得過石門之戰和少梁之戰的短暫勝利,但那是在魏國主力東移的情形下取得,等到龐涓主力趕到秦國仍然不堪一擊。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前359年秦孝公力排眾議頒佈《墾草令》拉開了變法的序幕,前356年商鞅正式開始變法,商鞅變法的核心有幾點:一是廢除舊世卿世祿制,代之二十等爵制度以獎勵軍功,此舉極大的提升了秦軍的戰鬥力,二是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此舉大大提升了生產力;三是廢除分封制,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制等等。
秦國的強大就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商鞅變法也是戰國諸多變法中最徹底的變法,商鞅也因此得罪了秦國舊的功勳貴族,不過秦惠文王繼位後雖然車裂了商鞅,但仍然保留了商鞅變法的內容。
張儀
秦惠文王時秦國奪回河西之地,不僅完全據有了關中,而且在河東據有了汾陰和皮氏等地,函谷關又牢牢的掌握在秦國手中,秦國進可攻、退可守,引起了關東各國嚴重的不安,於是六國聯手對抗秦國。
當時強大的不止秦國,還有楚國和齊國,而且楚、齊兩國是關係比較密切的盟國,秦國實力雖強但是形勢不容樂觀,秦惠文王為了拉攏燕國甚至質子燕國;關鍵時刻張儀以連橫破合縱,先是拉攏了魏國退出合縱盟約,而後又利誘楚國瓦解了齊楚兩個大國的聯盟,以至於楚國和齊國大打出手給了秦國可乘之機,趁機削弱了楚國,三強鼎立變成了兩強對峙,秦國形勢大為緩和,張儀的破局功不可沒。
白起
白起是戰國軍功最為顯赫的名將,堪稱一代戰神,以至於列國聽説白起之名莫不懼怕!白起的功勳和對秦國的最大貢獻很直接那就是滅敵,白起征戰一生殺敵近百萬,特別是魏、韓、楚、趙四國精鋭士卒更是被白起屠殺無數。
比如伊闕之戰白起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餘萬,各國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如果沒有白起秦國想要統一六國將會困難很多,不説多至少要推遲五年以上才能完成統一。
範睢
範睢對秦國統一做出的貢獻就是定策,他首次明確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為秦國統一六國指明瞭方向;他對秦昭襄王提出:“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先解決和他接壤的韓魏趙三國,齊楚燕先放一邊;至於日後秦王嬴政時期尉繚子提出的“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策略則是範睢“遠交近攻”思想的細化和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