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對於筆者而言,不亞於一場互聯網車展。數款車型的推出雖讓人應接不暇,但明眼人都很清楚,誰才是這場車展的C位新人。從諜照曝光開始就熱度超高的比亞迪海豹,於當日下午公佈了21.28-28.98萬元的預售價區間,引得業界一陣驚呼,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幾個小時之後,比亞迪公佈了海豹的預售訂單量——從15時到22時,共有22637位消費者在沒有體驗實車的情況下做出了選擇。加上前幾天發佈的騰勢D9,以及上個月完成中期改款的比亞迪漢,積壓在廠家手裏的待交付訂單妥妥狂奔。
這般恐怖的競爭力,不免讓人想起譭譽參半,卻始終雄踞新能源榜尖的Model 3,那麼海豹會是終結這一切的攪局者嗎?
很多人都在説海豹之於比亞迪,如同Model 3之於特斯拉,並找出了各種論據將兩款車對比尋找相似之處。但是單一車型之於一個品牌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並不僅取決於產品本身,更在於整個品牌的市場佈局和戰略規劃。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產品涵蓋轎車、SUV、MPV,對10-50萬元價位全覆蓋的新能源品牌,並不需要一個壓倒性走量的車型來滿足旺盛的市場需求。對生產效率有着極致追求的特斯拉,一旦Model 3和Model Y沒能邁過“產能地獄”,可能就活不到今時今日。但對於比亞迪來説,手裏這麼多同級暢銷車,海豹的存在更多是填補市場空白的錦上添花之作。
在海豹之前,20-28萬元的純電轎車市場,比亞迪只有一款漢EV拿得出手。雖然在空間、配置、性能、續航等方面,比亞迪漢的表現都是同級的上游水平。但是王朝系列追求雄壯氣概的設計風格,以及比亞迪漢更偏行政化的定位,多少會對追求駕駛樂趣的年輕人有點勸退。
而造車新勢力拿出的車型,大多都集中在這一風格。你可以説漢EV的設計是堅守文化自信,但要想做大基本盤,不同風格的差異化自然是應有之義。
在王朝網+海洋網的雙網體系成型之後,比亞迪終於能夠藉助海洋美學的設計風格,打造更加投合年輕人之所好的新能源車型。前有海豚、驅逐艦05收穫了好評如潮,也為海豹的誕生提供了口碑基礎。而在陣容龐大的比亞迪新能源軍團中,海豹並不會成為比亞迪躍遷發展的核武器,在自己陣地裏為集團作戰做好飽和式打擊,就是海豹身為電動化主力最大的職責所在。
設計畫風的區別,是海豹有別於比亞迪漢最大的差異化優勢。但海豹的畫風轉變,來自於底層架構的革新迭代。比亞迪漢本身需要兼容插電混動的總成,所以機械結構脱胎於常規的前驅油車。而基於e平台3.0打造的海豹,則以後置後驅這一更為理想的機械佈局為基礎,在海洋美學設計風格的引領下,呈現出動感犀利的視覺效果。
海豹的前臉採用無中網的前槓造型配以新版字母標,帶來簡練淨雅的高顏值。同時兩側的進氣道還集成了條狀的LED日行燈,在向前壓迫的車頭造型中擴展了視覺寬度,而且後續不排除加入激光雷達,實現高階駕駛輔助的可能性,留給人更加豐富的遐想空間。
側面造型更接近於傳統後驅車的比例,長頭短尾搭配溜背造型,視覺效果很容易讓人聯想起Model 3,風阻係數也做到了0.219的超低水平。在此之外,無論是凹凸有致的側裙裝飾,還是兼具視覺效果和降低風阻的19英寸輪圈,亦或是翼子板處的箭羽式黑色飾板,都能讓人一眼認出這是一款深諳年輕人喜好的座駕。
如果説外觀設計需要照顧到底層架構的比例要求,那麼座艙設計無疑有着更大的施展空間。仔細觀察會發現,海豹的內飾大範圍應用了曲線曲面的設計,而不是比亞迪漢那種四平八穩的古典豪華。水滴元素出現在菱格紋打孔、環裝門把手等處,配合着大面積的高級皮質和翻毛皮覆蓋,在保證高級感的同時傳遞出海洋生命的靈動感。
從這個角度來看,從“傳統文化”轉向“海洋美學”的海豹,在設計傾向上不再是面向全員乘客鋪張出的豪華與舒適,而是用獨具魅力的設計風格先行取悦前排乘客,同時保證後排的實用性和乘坐體驗。這其中的取捨不僅體現出海豹的差異化定位,也讓人們見識到擺脱了誇張博眼球之後的比亞迪,遊刃有餘的真正設計實力。
在交代比亞迪海豹的兩大王炸技術之前,先簡單回顧一下該車的硬件配置。550km標準續航版搭載150kW、310N·m後置電機,百公里加速7.5s,電池容量61.4kWh;700km長續航版搭載230kW、360N·m後置電機,百公里加速5.9s,電池容量82.5kWh;650km四驅性能版在此基礎上增加160kW、310N·m前置電機,百公里加速3.8s,電池容量保持不變。
值得一提的是,e平台3.0系統的電驅電控系統,在直流充電時可控制電壓升壓,在海豹上可以提升至700-750V,這顯然是為了額定電壓750V起步的直流充電新國標做好準備。目前海豹已經能做到支持150kW直流快充,30-80%快充不到半小時,15分鐘最多補能300km。而隨着基礎設施的迭代升級,海豹的快充能力很可能不止於此。
不過這些性能參數,並不足以和主流競品拉開技術差距。身為悶聲搞研發的技術派,這次比亞迪為海豹準備了一項黑科技——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帶給人的衝擊力完全不亞於首搭刀片電池的比亞迪漢,甚至可以説中國品牌再一次引領了電動車的技術革新。
新一代動力電池成組技術——CTB(Cell To Body),其實就是CTC技術的同門兄弟,一字之差在承載式車身中無傷大雅。相比起單獨置於底盤下方的電池組,CTB技術讓電芯單體直接組成電池系統,併成為底盤結構件的一部分。
由於整合了電池上蓋和車身底板,更輕薄的底盤結構在垂直方向上摳出了10mm的空間,不僅使得車內頭部空間更為寬裕,還進一步降低了整車重心,操控極限得以提升。加之更具整體性的部件提升了力學性能,海豹車身的抗扭剛度高達40,500Nm/°,而這一切並沒有以額外的加強件重量為代價,反倒更能做出超越傳統電池包的輕量化水平。
眼下款款爆賣的迅猛勢頭,已經證明了比亞迪的行業地位。此時海豹的到來,在填補自家市場空白之餘,也在以更為自信的姿態做好一名挑戰者。哪怕面對的是殘酷的羣英混戰,中國品牌也敢喊出“鹿死誰手,猶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