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一起“特斯拉失控追尾貨車,車毀人亡”事件的推波助瀾下,消費者對接二連三爆發安全事故的特斯拉,所產生的負面情緒,達到了其入華以來的頂峯。
圍觀者談論着硬氣的特斯拉何時可以低下它高貴的頭顱,為這一連串的事情致以歉意。甚至不少人期待,特斯拉為挽救銷量實施Model 3官降,直接殺入20萬以內燃油車腹地。
未料到比道歉來得更快的是,“國產Model 3首次提價”的消息。
近日,特斯拉官微宣佈,即日起特斯拉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車型將上漲1000元人民幣,漲價之後價格為25.09萬元。
1000元漲價!放在平時不算什麼,只是對於目前身處風口浪尖上的特斯拉,卻有不同的一番意味,特斯拉在自己節奏中調整價格,絲毫不受輿論的影響。
“特斯拉式”説辭:提供給消費者最優價格
對此次車型的漲價,官方給出的説辭是,這一調整反映了成本波動的實際情況。特斯拉一直秉承價格公開透明的原則,將持續為大家帶來更為優質的產品與體驗。
特斯拉提及的成本原因,是立得住腳的。今年年初起,受芯片短缺和電池原材料漲價影響,包括福特、通用、本田等在內的不少車企都宣佈部分工廠停產,特斯拉Model 3因為生產製造成本的提高,導致了銷售價的提高。
在美國市場,特斯拉標準續航升級版Model 3、雙電機全輪驅動長續航版Model 3和雙電機全輪驅動長續航版Model Y的售價,均上調了500美元。明顯,中國市場價格上調幅度相比之下還是比較低的。
特斯拉不用通過經銷商,可以直接以固定價格銷售,車價透明度高,表面上消費者很難吃價格的虧。
不過,特斯拉官方調價,比其他品牌可勤得多。Model 3國產後經歷五次降價,從最初35.58萬元下降至現在的24.99萬元。
官方對此給出的回應,依然是因製造成本調整價格,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就曾説過,“無論在哪一個時間點上,特斯拉提供給消費者的都是最優價格。”
於是,漲價、降價, 任何時段都有可能發生。
一面是安全的爭議,另一面是前赴後繼的人羣
特斯拉從創立之初,一直都是行業內最具爭議性的一個企業。有分析稱,特斯拉不受輿論影響,照常漲價的原因,和其強勁的市場也有關係。
據市場研究機構EV Sales最新數據,全球汽車市場達成112.8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其中,特斯拉Model 3以126716輛的銷量登上榜首。在中國市場,一季度特斯拉Model 3銷量也達到52,858輛。
特斯拉在全球新能源車市場已經是稱王式的存在,難有與其抗衡者。這是它調整價格的底氣。
更關鍵的是,特斯拉產能滿足不了銷量,供不應求下促使終端售價的變化。
以前途觀、 漢蘭達等熱銷車型,一度加價提車,也都是產能和銷量失衡導致。根據美國科技媒體Electrek報道,現在特斯拉二季度產能已經售罄。
另一方面,在銷量強勢推動下,特斯拉實現了持續性的盈利,2021年一季度特斯拉實現毛利22.15億美元,同比增長79.50%。中國市場對於特斯拉的盈利更有着微妙的影響。
國產特斯拉Model 3上市前,2019年前兩個季度,特斯拉是處於虧損狀態,而隨着Model 3的熱銷以及中國工廠的順利推進,2019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實現了扭虧為盈。
在國產電動車剛起步,還在市場摸索階段, 特斯拉Model 3確實憑藉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價格,和更智能化的用車體驗,吸引了眾多的智能愛好者。
無理由崇拜特斯拉的原因是什麼?
特斯拉的“傲”,與消費者盲目的、無理由的特斯拉崇拜也有關係,往深裏講,由特斯拉目前的無可替代性造就。
傳統車企之間的競爭還是 “機械構造”方面的競爭,不同品牌有不同的配備方案,比如同樣是混動技術,豐田採用的是名為THS的混動系統,本田另闢蹊徑開發新技術--- i-MMD系統。
兩者在技術層面不存在誰壓制誰的問題,換句話説,如果一家價格高漲,那麼消費者完全可以選擇另一家產品。
特斯拉不同,其開創性地以軟件定義汽車,目前在智能科技方面的技術儲備,傳統企業無法與之抗衡,現在興起的造車新勢力,在技術上暫時也達不到特斯拉目前的高度。
於是,特斯拉成為市場“獨一份”的存在,特斯拉在電動車和智能化領域技術研發,遙遙領先於其他品牌。 像我們知道的特斯拉比較厲害的自研芯片、車載操作系統、海量數據閉環等等。
“將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一個屏幕上。”目前能做到並做得更好的也只是特斯拉。
一組數據給大家參考,去年11月, 特斯拉市值突破了5000億美金,超越了大眾、豐田、福特等後面幾家車企市值的總和。
以上來看,特斯拉Model 3漲價對於未來特斯拉在華影響幾乎可以忽略,從特斯拉Model 3幾次調價分析,目前上漲趨勢也只是短期的。
但技術的領先不代表可以對用户安全熟視無睹,凌駕於安全之上的利益,成於技術,最終也會毀於口碑。
像近日,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再次語出驚人,又一次把鍋甩給了消費者。其稱特斯拉未來需要與駕校、交通部門合作,讓大家瞭解新型汽車的使用方法,避免在使用環節當中的誤操作。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