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常湯水食饌來化解自然氣候帶來的不適,幫助自身在潮濕氣候中獲得平衡與健康,這是廣州老百姓經過千百年的探索積累下來的食療健體民間智慧。
廣東祈福醫院治未病科主任王宏凱説,嶺南地區濕氣重的人非常多,春季尤其是梅雨天裏,感冒、咳嗽、關節痛等症狀頻頻發生,成為春季困擾廣東人的一大難題。“這跟嶺南氣候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關。如果只是氣候性而非病變性濕氣,及時吃一些辛熱食物可促進濕氣的排泄,也有助於春季保暖。從飲食習慣來説,如果喜歡甜膩、寒涼食品,這不但對濕氣排泄不利,反而為濕氣囤積創造條件,濕氣囤積引發各種症狀。”
王宏凱表示,濕氣重的人,往往身體也較沉重和疲乏,感覺雙腿很沉,不想動,渾身懶洋洋。如何辨別濕氣重呢?他給出指引:濕氣重的人舌頭比較胖,水比較多,舌頭上有齒痕,舌苔比較厚並呈白色。
如何解決濕氣重的問題呢?改變飲食習慣非常關鍵,王宏凱強調,不要吃太油膩、生冷的東西。他建議:日常飲食適當增加辛熱調味品,比如桂皮、草果、砂仁、蘿蔔、生薑、來福子(萊菔子)、花椒、小茴香等,它們對祛濕都有很好的幫助,還能驅寒。廣東人喜歡喝湯,平時煲湯的時候加入薏仁、芡實、蓮子、五指毛桃、茯苓、土茯苓、蒼朮、白朮等中藥,祛濕作用非常好。也可以將它們打成粉末,平時煲粥或做成膏。
薏米燴花膠
薏米
薏米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不過的食材,在一片濕漉漉的春季裏,它擔負起健脾祛濕作用。由於它富含蛋白質,可分解酵素,軟化皮膚角質,能滋潤肌膚,因而也被女士們視為可以吃的純天然美容品。
東方賓館8樓中餐廳出品部主管凌家駒師傅特別挑選大粒的薏米,將它與雞湯一同蒸後,打成滋味薏米汁,隔去薏米渣,留下精華汁液,同腰豆、雜糧一起燴花膠。整個菜式健康而美顏,深得女士喜愛。薏米的烹飪方式多樣,用它來煮粥吃,或者將其炒熟泡水喝,都可以達到祛濕的效果。不過由於薏米性寒,因此最好事先炒制。另外,在煮之前需要用清水泡2個小時左右,以方便煮熟。
土茯苓燉草龜
土茯苓
廣東人皆知,土茯苓是祛濕的首選。春天時,廣東人最愛用它來煲湯。土茯苓為植物光葉菝葜的根,以塊大、乾燥、粉性大、筋脈少、斷面呈淡棕色的紅土茯苓為佳。它可分為乾貨與鮮貨,新鮮土茯苓用來煲湯,口感鮮甜。
土茯苓宜與鯽魚配搭,鯽魚味甘、性平,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利水、祛濕功效。二者同煲,能讓祛濕功效升級。“土茯苓煲龜”是粵菜中的傳統藥膳,兩種食材一清一補,滋陰祛濕毒。在珠江新城的徐博館裏,總廚曾偉聰為食客奉上“土茯苓燉草龜”。“我們只用野生土茯苓,雖然尺寸瘦小,形狀並不美觀,但勝在味道清香。來貨以後,儘量當天新鮮用完。”曾師傅説,土茯苓一般要浸泡1個小時,去除泥土,再選中間最精華部位來燉。
赤小豆粉葛燉花膠
赤小豆
《本草經疏》中有曰:凡水腫、脹滿、泄瀉,皆濕氣傷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濕,故主下水腫脹滿,止泄,利小便也。此處所言“小豆”,正是赤小豆也。它的別名不少,野赤豆、杜赤豆、飯赤豆等都是它。
赤小豆祛濕功能“槓槓滴”,主要是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皂角甙成分,進入身體後可以有利於體內水分的排出,對於水腫等情況能有較好的改善。赤小豆含有大量膳食纖維,有利於腸道蠕動從而幫助有害物質排出,於女性而言,它簡直是養顏瘦身的寶貝。
赤小豆是廣州湯品裏常配之物。曾師傅用它與粉葛、花膠一起燉湯,粉葛採用本地無渣品種,一個足有3斤重。而花膠採用的是30年的鰵肚公,經過精心發制使用。排骨、雞腳、瘦肉飛水後,與赤小豆、粉葛等同燉3個小時,最後一個小時再放入花膠燉。
雲苓燉刺蔘
雲苓
據廣東省中醫院臨牀營養科主治醫師林淑嫺介紹,雲苓與茯苓是同一物,雲苓是茯苓的地道藥材,如同淮山與山藥的關係。而云苓和土茯苓則是兩種不同物質。雲苓(茯苓)是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的乾燥菌核,是一種寄生菌,土茯苓是植物的根。雲苓的最大特點在於:祛濕而不傷正。不少祛濕食材在幫助人體排出濕氣時,若用量把握不當,容易將正常的津液一起排出,出現“祛濕而傷正”的結果。雲苓平和,因此各種體質都能食用。
雲苓的吃法豐富得很,可加入主食中,也可以放入燉湯中。配薏米、陳皮和粳米做成粥,温柔而開胃;或將雲苓磨成粉,與奶粉一起沖泡,能達到美白祛濕效果;或將其與燕麥片沖泡,燜製成燕麥粥,撒一些乾果在其上,可作早餐;若有閒情逸致,還可以自己動手做雲苓餅。而在徐博館裏,曾師傅則以雲苓來燉刺蔘。
木棉花煲豬腱
木棉花
每年二三月,木棉花開,是當地人入湯入餚的好食材,清潤而平和,祛濕一流。春天時節,廣州人將其採摘,曬乾後備用,可以用來煲湯、泡茶、炒菜等。無論乾貨或者鮮貨,都可以用來入饌。
在二沙島的二沙壹號,總廚馮澤鋒師傅用它加上赤小豆一起來煲豬腱,將木棉花清洗乾淨後便可使用。在湯煲到最後一個小時的時候,再加入木棉花即可。
木棉花還能入粥、入羹。東北米加薏米、雲苓、扁豆、木棉花等,熬成一碗木棉花粥;或者做成木棉花羹,用冬菇絲、蛋絲、陳皮絲等,加肉湯推開混勻,後打芡,撒上些許木棉花即可。
車前草煲豬小肚
車前草
若是身體強健之人要祛濕,那車前草可一用。馮澤鋒師傅説,車前草在廣州一年四季皆有生長,且粗生粗養,其好生於濕潤之地,繁盛于田野之間,荔枝樹下,在鄉里人家的門前門後也隨處可見,如同艾草一樣。馮師傅是從化人,據他介紹,當地人如若感覺濕氣重,就到田裏抓一把車前草,連頭帶根一起拔起,清洗乾淨後,用來燜番薯、煲糖水或者煲湯,“家家户户都會做。”現如今,在廣州清平市場也有許多的鮮貨車前草賣,越是新鮮,清香味越濃郁。
大約只有巴掌大小的車前草,被馮師傅用起來,與芡實、薏米和豬小肚一起燉。豬小肚通常要選擇200斤重的豬的小肚,才足夠厚身。薏米與芡實則要浸泡1個小時直至浸透。湯底用雞腳、豬腱、乾貝等配料燉上4個小時,火候要足夠才能將肉的風味“扯”出來。由於車前草易出味,通常在最後半個小時再放入湯水之中。廣東省中醫院臨牀營養科主治醫師林淑嫺建議,車前草雖然可以祛濕,但是由於太涼,一般只適合濕熱很重且身體壯實之人。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繁瑩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莊小龍 曾繁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