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十日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天寶年間,高仙芝與封常清可謂大唐帝國軍界響噹噹的人物,被譽為“帝國雙璧”。
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年少成名,二十出頭就當了將軍,憑著戰功升任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封常清是高仙芝的下屬,二人在西域橫掃千軍,威名赫赫,將大唐的國威播遍了中、西亞。高仙芝提拔入京後,封常清便接任了安西節度使。二人算得上當時地位僅次於安祿山與哥舒翰的名將。
(高仙芝劇照)
然而,安史之亂爆發後,高仙芝與封常清的表現卻令人大跌眼鏡。封常清在玄宗面前將牛皮吹上了天,作為首批對抗叛軍的力量奔赴前線,卻是五戰五敗,退往陝郡與高仙芝部匯合。而高仙芝更加悲催,連叛軍的毛都沒見著,就與封常清一起退守了潼關。令玄宗勃然大怒,一氣之下將帝國雙璧雙雙斬殺在了潼關。
高封二人都是身經百戰,精通戰陣的名將,雖與叛軍實力相差懸殊,也斷不至於敗得如此難看。那麼,面對安祿山的叛軍,帝國雙璧為何會一敗塗地呢?
安祿山準備充分,戰術得當
為了叛亂,安祿山處心積慮,準備了十餘年。手下不論出謀劃策的文臣,還是衝鋒陷陣的武將,都大有人在。兵馬錢糧更不在話下,有招攬突厥威震天下的同羅鐵騎;有八千多個乾兒子組成名曰“曳落河”的敢死隊;還有近二十萬邊關鐵騎。除了留下幾萬人看守大本營范陽外,其餘十五萬精銳盡數出動,隨安祿山南下。
(安祿山劇照)
在戰術上,安祿山臨起兵都不忘跟朝廷耍心眼,派了二十餘名騎兵前往太原,將留守將領楊光翽抓了起來,聲西而擊東,放了一顆煙霧彈。而整個大軍,則從河北以“閃電戰”的方式,重灌兵團快速推進,史稱:“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據之者”(《資治通鑑》)。
從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起兵,叛軍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突襲千里,渡過黃河,到達了洛陽外圍。並且毫無損耗,士氣高昂。
面對玄宗對叛亂的將信將疑,面對大唐朝廷的緩慢反應,安祿山的戰術是成功的。
(玄宗劇照)
大唐反應遲鈍
安祿山十一月初九起兵,直到十五,玄宗才信以為真。本身就慢了半拍,而楊國忠與封常清的大話,又讓玄宗吃了一顆定心丸,只做出了讓金吾將軍程千里前往河東,畢思琛前往洛陽募兵,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前往洛陽與叛軍決戰的簡單安排。
等到十一月二十一,叛軍在河北鼓譟而下,聲勢浩大的訊息傳回。玄宗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結束了在華清宮泡澡的溫柔生活,匆匆返回長安。做出了新的軍事安排:成立河南節度,以張介然為節度使;郭子儀接替安思順為朔方節度使;以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帥,成立天武軍,赴前線與叛軍決戰。
客觀上講,這樣的部署有防禦有進攻,算是比較妥當的,但是,當封常清剛剛招募了六萬新兵,高仙芝剛剛率領臨時招募的五萬部隊出發時,安祿山的鐵騎已經攻克了河南節度使張介然所駐紮的陳留。已然為時已晚。
這樣緩慢的反應,白白浪費了十幾天全員備戰的時間,使大唐軍民陷入了極大的被動之中。
烏合之眾對陣漁陽突騎
叛軍逼近洛陽時,封常清展現出了名將的素質。他沒有死守無險可持的洛陽,而是主動出擊,把守住洛陽以東一百里的武牢關。想憑天險來彌補兵力不足與兵員素質差的弱點。
然而,令封常清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十幾天前還是市井之徒,還是販夫走卒,還是農民漁夫的部隊,沒有絲毫戰鬥力可言,即便憑持天險,但看到安祿山的威風凜凜的鐵騎,基本都是掉頭就跑。府兵制湮滅後,承平日久的中原百姓,早就不知道打仗是這麼回事了。
封常清在臨刑前給玄宗的奏表中,將自己的兵稱為“烏合之眾、周南市人”,而安祿山的部隊則是“漁陽突騎”。
史書中記載,封常清從武牢關敗退後,再敗葵園、三敗上東門、四敗都亭驛、五敗宣仁門。雖然屢戰屢敗,慘不忍睹,但這種屢敗後還能屢戰的勁頭,不正是名將的素質嗎!從效果上,也最大程度遲滯了敵軍的進攻。自從安祿山起兵以來,第一次遇到了麻煩。
洛陽淪陷後,封常清率殘部與高仙芝在陝郡匯合,兩位老戰友見面,感慨萬千,準備一鼓作氣,發動反擊。但當封常清看到高仙芝手下的部隊後,徹底洩氣了,因為這些兵的模樣和組成與自己的兵十分相似,不同的只是自己的兵是洛陽的烏合之眾,而高仙芝的兵是長安的烏合之眾。
於是,二人放棄了反擊的念頭,定下退守潼關,拱衛長安的目的。從軍事上來講,這個戰略是對頭的,玄宗後來也是這樣做的,但是,從潼關到洛陽的五百里大好河山,便成為安祿山的囊中之物,這也成為二人被處斬的原因。
雖是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造成了慘敗,但封高二將的的努力是對頭的,並非因畏懼而逃命。作為軍人,他們盡到了自己的職責,無愧於“帝國雙璧”的稱號。(文:熊魚自笑)
淺見拙識,以就正於方家。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