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朝之後的2000多年,各種戰爭參戰兵力遠不如秦朝之前?

戰國以前,由於各個諸侯國面積相對較小,加上當時處於全民皆兵的尚武年代,一有戰事,從徵兵到前線都更為容易籌集士兵及軍需糧草,同時一場戰爭會直接影響國家存亡,所以各國都會盡力調集更多的軍隊。

為什麼秦朝之後的2000多年,各種戰爭參戰兵力遠不如秦朝之前?

以決定歷史走向的長平之戰為例。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郡,將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聯絡完全截斷。韓桓惠王意圖割讓上黨郡給秦國,用來求取秦國收兵。然而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謀劃會後決定將上黨郡獻給趙國,企圖聯合趙國一起對抗秦國。

趙孝成王接到馮亭的資訊後,先是與平陽君趙豹商議,趙豹認為不應當接受,認為馮亭此舉意在禍水東引。趙孝成王於是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二人卻主張接受,認為不費一兵一卒便得十七城,這是大利。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以趙勝去接收上黨郡,並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防備秦軍進攻。

趙國接受上黨後果然引起秦國不滿,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軍攻佔韓國緱氏和綸氏。次年,又令左庶長王紇率軍攻佔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入趙國,趙國軍隊則在長平接應,長平之戰正是開始。

為什麼秦朝之後的2000多年,各種戰爭參戰兵力遠不如秦朝之前?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戰爭,沒有之一,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

趙國因為這場慘敗失去了爭天下的資格,而關於此戰趙軍的陣亡人數,秦、趙、韓、齊、燕等國官史都有提及。

《史記·秦本紀》:“(秦昭王)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史記·趙世家》:“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

《史記·韓世家》:“(韓桓惠王)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十四年,秦拔趙上黨,殺馬服子卒四十餘萬於長平。”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王建立六年,秦攻趙……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遂圍邯鄲。”

《史記·燕召公世家》:“(燕武成王)十三年,秦敗趙於長平四十餘萬。”《史記·六國年表》:“(秦昭王)四十六年,王之南鄭。四十七年,白起破趙長平,殺卒四十五萬。”“(趙孝成王)六年,使趙括代廉頗將。白起破括四十五萬。”

從上面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各個諸侯國記載的都差不多的,八九不離十,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是各個諸侯誇大,其實這裡隱藏著一個先秦諸侯的記事傳統。

《左傳·隱公十一年》曰:“凡諸侯有命,告則書,不然則否。師出臧否,亦如之。雖及滅國,滅不告敗,勝不告克,不書於策。”

這說明,在當時諸侯對國際性大事的態度是,該國前來通報就記載,否則就不記載了,無論戰爭勝負,都是如此。

戰勝者和戰勝者不通告其他諸侯,其餘列國就不將此事記入史冊,各國記錄的趙軍陣亡人數完全一致,顯然是秦趙通告諸侯的結果。

為什麼秦朝之後的2000多年,各種戰爭參戰兵力遠不如秦朝之前?

既然連趙國都說自己喪師四十餘萬,跟秦軍統計的數字並無出入,可見秦趙雙方都認可這個戰果。這個統計結果不應該被什麼“邏輯推理”輕易推翻。因為推理者十有八九不熟悉戰國軍制和趙國國情,從而認為不可能有這麼多人數。

其實,戰國後期的列強都建立了郡縣普遍徵兵制,國家制土分民,按戶收稅徵兵,對戶籍的控制力比後世王朝強很多。

諸侯國平時是以現役吏卒組成的常備軍戍衛京師和邊疆,戰時徵發各郡縣的人士(預備役)擴充兵力,這叫“興兵”。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的軍隊並不像其他朝代那樣分為戰卒和民夫,民夫只是服徭役者的俗稱,而戰國時期計程車兵是包括後勤人員在內的所有參戰者,按當時的習慣都稱為“卒”。

所以趙國宣佈死了四十餘萬“卒”一點毛病都沒有。在普遍徵兵制背景下,只要是沒有陣亡傷殘的戰國成年男子,一生至少服過兩年兵役、參加過幾場戰爭。這些沙場倖存者只要沒到免老的年齡,都是“興兵”的徵發物件。

先秦時期都是尚武的,很多民夫他們即使作為後勤人員應徵入伍,也是帶著武器的,武力值足以在兵擊格鬥中完虐承平日久的現代宅男。

所以,無論趙軍的後勤人員比例多高,秦軍都不可能將其視為某些現代人想象中“手無寸鐵的民夫”。那是秦之後兵農分離時代的特徵,不該與兵農合一時代的情況混為一談。

為什麼秦朝之後的2000多年,各種戰爭參戰兵力遠不如秦朝之前?

而在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加上漢武帝推崇儒學,隨之時間的流逝,尚武之風也漸漸沒落,在所有大一統的朝代裡面,各行各業各司其職,該幹嘛就幹嘛去,軍隊也形成了職業化,統計的時候也不會統計民夫了,所以戰爭人數也只會統計職業軍人的數量。

由於,大一統朝代幅員遼闊,需要分兵守護的邊疆之地眾多,對外征伐戰爭必須考慮突發事件,所以不可能集結全國軍隊作戰,這樣一來作戰軍隊人數肯定會降低不少,由於又是對外戰爭,路途遙遠,戰爭持續時間長,軍需糧草消耗巨大,所以也不可能實現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以幾次較為有名的幾次對外戰爭為例。

漢武帝出征匈奴是舉全國之力,導致國內民不聊生,不得已漢武帝下了罪己詔,

隋唐多次征伐高麗,國內承受過重,直接導致隋朝滅亡,而唐朝也不好過。

明成祖朱棣時期也多次對外戰爭,特別是朱棣還駕崩在外,明朝在朱棣時期雖然武力不錯,但國內民生也不好,直到後面明仁宗朱高熾以及明宣宗朱瞻基經過修養生息才迎來仁宣之治。

總之,戰國時期之所以能集結這麼多兵力,主要是事關存亡,版圖較小徵兵速度快,戰爭持續時間不長,國內勉強支撐,等到後世大一統習慣了之後,幅員遼闊兵員集結困難,軍需糧草消耗也大,戰爭持續時間長,稍不注意容易引起國內矛盾爆發,所以後期戰爭都得小心翼翼,在後期能集結大量兵力作戰的時候都是亂世,只有那個時候才敢。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41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秦朝之後的2000多年,各種戰爭參戰兵力遠不如秦朝之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