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人歷來注重養生,這來自於道教“不修來世,只修長生”的觀念。但在如今經濟繁榮的時代,有些人一味採用食補、藥補或者高強度鍛鍊來保持身體機能,這其實是南轅北轍。千年前,曹操就透過詩作《龜雖壽》告訴人們養生之道了:“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修身養性古來就被人們所提倡。孔子就總結出了一套養生理論:“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三句話可謂是直接戳中了人的要害之處,畢竟年少好色、壯年好鬥、老年貪得算是所有人的通病了,比如很多老年人什麼東西都愛留著,保健品快過期了也捨不得吃,一有促銷活動就往前擠等,這些與個人品行無關。儘管有孔子的理論指導,但真正能做到這三戒的人怕是寥寥無幾。
除了大儒們總結出來的道理,其實老百姓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中同樣總結出了許多的養生之道,並且更接地氣,還把道理總結歸納成俗語代代流傳下來。比如有四句俗語告誡: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其中前兩句膾炙人口,但真諦和精妙之處卻是在後兩句,道出了先輩的養生秘訣,也道出了眾人的養生通病。
第一,富不住大屋。有一個成語叫“錦衣夜行”,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是說項羽本來已經成為天下霸主,但當有人勸他在咸陽定都時,他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項羽終究因為思念江東父老而離開了咸陽,從此也失去了佔據大義的機會,項羽的失敗就此開始。
歷史上想要富貴還鄉的人著實不少,還有很多甚至誤了國家大事。比如明英宗時期的大太監王振,當他熬死了太皇太后和元老大臣、獨攬大權後就一直想回到家鄉炫耀一番,於是在勸說動皇帝御駕親征後居然讓大軍繞遠路經過他的家鄉,結果這一耽誤最後導致瓦剌大軍殺到,大軍全軍覆沒,皇帝也被俘虜,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由此可見,“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一個人習慣了住在富麗堂皇的房屋中,漸漸就會消磨掉雄心壯志,耽於享樂,體質自然也就會慢慢退化,無論於身還是於性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如果不是官宦人家,普通的富戶百姓一旦顯示出了自己有錢,自然就會被強盜、小偷惦記上,甚至可能連當地官吏都會來故意敲詐。
當然這句話並不絕對,有時候也需要透過一些富貴的表現來顯示身份。比如一些瀕臨破產的小老闆仍然捨不得賣掉自己的豪車,不是貪圖享受,只是這樣更容易找到投資。所以到底要不要顯示自己的富貴,這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
第二,窮不行遠路。這句話比較容易理解。因為在古代交通不便,如果不夠富裕,一路上舟車勞頓很容易落下病根,除此之外很多地方盜匪橫行,遇到意外在所難免。當然其實這句話同樣不能說是絕對,因為也有一個《蜀之鄙有二僧》的寓言故事,故事中有錢的僧人因為各種顧忌沒有去南海,但窮僧卻靠一雙鞋、一隻缽就直接上路,最後完成了目標。大唐高僧鑑真為了弘揚佛法不惜冒著葬身魚腹的危險遠渡日本,最終成功讓日本佛教遍地開花。對於在溫飽線上掙扎的普通人來說,如果沒有必要的目的,遠行確實不宜健康。當然這只是在古代,如今交通的便捷非古人能想象,無論要去到天涯海角都很容易。
第三,老不洩殘精。古語云:“老健春寒秋後暖”。意思是說這三者都是難以長久的,應該對此謹慎。人之生老病死自有規律,到老了體力衰弱是事實,再想要保持身材健壯只能是透支殘存的精力。其實我們透過運動員壽命往往不長就能知道人的精力都是有限度的,即使是年輕時候過分透支也會提前耗盡,如果到老了依然還在發洩精力那就真是“老壽星吃砒霜”了。如今老人們喜歡跳廣場舞、散步其實就是很適合的健身方式,既能維持身體機能不退化,也不會損傷身體。
所謂養生,其實就是順應天道而行事。只要能剋制一些於己不利的慾望,在適合的年齡、身份做出適當的舉動,維持一顆平常心,想要長壽並不困難。
參考資料:
《龜雖壽》
《論語》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