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撥開迷霧,看清B站的護城河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財經


編者按:本文來自侃科技頻道,作者侃科技頻道,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曾提出第二曲線理論,也就是企業應該在第一曲線(主營業務)增長平緩前,找到第二曲線代替第一曲線擔當增長引擎。

對於一家企業來説,如果能夠在變化的時代浪潮和市場環境中不斷創新,具備從一條曲線跳到另一條曲線的能力,我們就可以認為它具備了不斷深挖護城河的能力。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B站回港二次上市備受投資人追捧。

B站的第一曲線在2017年是遊戲,彼時遊戲佔全年營收的83.4%。但在剛過去的2020年,遊戲營收佔比已經下降至4成,而代表第二曲線的直播、電商和廣告卻出現高速增長,分別達到118%、168%和149%。

雖然遊戲業務的增速不降反增,從2019年的22%到2020年的34%,但相較其它業務,遊戲可以算作增長平緩的第一曲線。

從第一曲線到第二曲線,B站花了三年時間,市值也從32億美金一度漲到超過500億美金。3月29日在港股敲鐘後,雖然開盤較發行價小幅下跌,但陳睿對外表態,B站是一家長期主義公司。


他説:“回想起三年前在納斯達克上市,當時剛好也遇到一系列大的股市波動。第一天,我們也破發了。今天有一種‘Yesterday once more’的感覺。”他回憶起三年前納斯達克上市的時候曾説過一句話:10年後,沒有人會記得嗶哩嗶哩的股票在上市第一天是漲還是跌,但大家會記得嗶哩嗶哩是一個發展得很好的公司。

究竟什麼是B站的長期主義?B站的第二曲線又為何增長迅猛?B站深挖護城河的能力又是什麼?趕在B站回港敲鐘的檔口,我們再來仔細研究一下這家公司。

本文將聚焦三個問題:

  • 為什麼同樣虧損,B站卻受到資本市場看好?
  • B站有沒有深挖護城河的能力?
  • B站未來的發展走向會怎樣?
B站的跳躍邏輯

儘管過去三年B站股價表現優異,但虧損也同樣明顯。2020年,B站淨虧損為人民幣31億元,而2019年這個數字是13億。

但與其關注B站虧了多少錢,不如將目光鎖定在這些錢都虧在了什麼地方。

B站的虧損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高昂的內容成本,另一個是不斷增加的營銷費用。

內容方面,除了B站自身的內容製作、投資、引進外,過去三年,B站還斥資14.54億元進行了24筆投資,其中主要是國內的各類動畫公司。

營銷方面,雖然B站去年的銷售及市場費用高達34.9億元人民幣,相比2019年增加了191.4%,但換來了不錯的用户拉新成績,B站2020年Q4 MAU同比淨增7170萬。

也就是説,B站虧損的錢大多都花在了社區生態的建設上。不斷擴充的內容和湧入的用户形成了一個正循環,相互促進。

當然,經過《後浪》《入海》《喜相逢》以及跨年晚會後,B站的用户圈層得到大幅擴張,主流用户已經從Z世代擴展到Z+世代。這是視頻平台邁向主流視野的必經之路,但也不能忽視的是,B站80%的核心用户仍是18-35歲的年輕人。


正是這樣一個社區+年輕用户+視頻的獨特定位,使其獲得了港股投資人的熱捧。

而這恰恰也是B站登陸美股時的模式,也就是説盡管股價在變、市值在變、用户在變,但B站沒有變。

B站COO李旎曾在採訪中提到:“如果翻開我們2018年3月到現在的所有季報,你會發現,即使行業裏熱門的概念已經出現七八個了,B站在講的東西沒有什麼變化。我覺得這是因為一開始我們就想清楚了B站要做成什麼樣——一家文化品牌公司,這個概念是可以穿越週期的。”

這就決定了B站實現曲線跳躍時是有依託的。

這個依託在於,B站將文化品牌視為第一行動綱領,以社區生態為基本盤,而在這之上的具體業務,比如遊戲、直播、電商、廣告全部都是圍繞同一個定位在發展。並且B站所處的賽道,想象空間依舊豐滿。

一個是市場規模,根據艾瑞諮詢報告,到2025年視頻用户數量將接近12億人,視頻市場規模將超1.8萬億人民幣。

另一個是B站在登陸港股時,明確提出要加強以用户為中心的商業化。

那究竟什麼是以用户為中心的商業化?

業內習慣將B站視為中國的YouTube,如果僅從產品形式上看,同樣是視頻平台的B站和YouTube的確有一些類似,但如果觀察內核,就會發現B站並不是YouTube那套流量模型。

陳睿在2018年B站登陸美股時,曾有過這樣的表態,“我們商業化的思路,其實是一個基於用户羣需求的思路,相當於我們根據用户羣的需要,我們提供給他喜歡的娛樂消費。”

到今天登陸港股,B站已經明確的表達,以用户為中心的商業化是基於用户羣需求的思路,本質是消費模型,而不是流量模型。

所以,當B站登陸美股被認為營收模式過於單一時,資本市場看好的原因正是這套消費模型,本質上直播、電商、廣告和遊戲並沒有區別,未來如果年輕人還有其他需求,B站也能滿足。


深挖護城河的能力


那麼既然B站已經實現了曲線跳躍,具備了深挖護城河的能力,那這個能力究竟是什麼?

哈佛大學管理學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其“創新三部曲”中對創新做出了新的系統性詮釋。與許多人認為的不同,他所強調的創新,其關鍵不在於技術進步,更不在於科學發現,而在於對市場變遷的主動響應。

如果對應高瓴資本張磊堅持的價值投資和長期主義,就是企業沒有靜態的護城河,企業家們要不斷創新,不斷瘋狂地創造長期價值,打造一條動態的護城河。

而打造動態護城河的能力,也就是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描述的,對市場變遷的主動響應。

過去幾年,雖然B站的核心並沒有隨着風口的起落而發生變化,但B站對市場的主動響應體現在了第二曲線的業務規模上。

如果把文化品牌公司的願景看作是B站的基建,那麼社區就是它的第一層,而遊戲、廣告、電商、直播等等都是自然延伸不斷高築的第二層、第三層。

而在這其中,我們要關注的,正是B站的「施工能力」。

首先明確一個大方向是,B站多元營收的背景是建立在用户增長之上的,而用户增長又來自於內容增長,這是一個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過程。

作為視頻社區,內容質量的好壞、數量品類的多少、創作者生態的健康與否都是直接影響B站整體的增長,尤其是對用户的吸引力。

目前B站這方面做得不錯,去年知識區的建立與發展成為了一個典型的案例,類似《説唱新世代》《風犬少年的天空》《天官賜福》等綜藝劇集動畫的出圈也起了作用,用户增長相當迅速。但破圈之後,用户對於內容、社區的要求只會多不會少,B站需要跟上破圈後的節奏,在體量擴大的基礎上平衡社區,更要有持續輸出好內容的能力。


其次,在具體業務上,遊戲雖然仍舊是B站的第一營收來源,但全年佔比已下降至四成。雖然説明營收結構的多元化,但增長放緩卻是事實。不過,B站內部已經在加快自研遊戲的步伐,去解決以往靠天吃飯的問題,這是個積極信號。

廣告業務的高速增長,也是B站在用户規模擴大之後,打造的一條動態護城河。

當然,B站深挖護城河的能力,資本最看重的還是消費模型的確定。

自上市以來,雖然B站的商業模型在不斷優化,但核心並沒有改變。以文化品牌為基準,以社區為依託,以視頻為載體,圍繞用户做業務增值,始終確保自己的定位是在滿足年輕人文化需求的軌道上。


結尾


所以,當B站以獨特定位回港二次上市,受到資本市場的歡迎也在情理之中。雖然B站本身的核心理念沒有變,但在企業發展的生命週期裏,不同時期的階段性任務也是要完成的。

那麼B站完成了什麼呢?

首先是向資本市場證明了自己的曲線跳躍能力,從單一營收到多點開花,並保持了不錯的增速,這是資本樂於看到的賺錢能力;

其次,在用户和內容上並沒有出去失衡,大量湧入的新用户能夠在社區內找到自己的歸屬。同時能以OGV吸引新用户,再以PUGV留住用户,保持社區活躍度。

再者,B站明確了自己的商業化模型,以用户為中心的消費模型,一切內容、戰略、業務都是滿足用户的文化消費需求,它努力實現的是成為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最後可能不止於視頻,而是文化消費品牌,這裏面的想象空間就更大了。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