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濕氣大,“毒”積五臟,教你三招祛濕,一年少得病!
夏季氣候炎熱,雨水多,還有些地方,外面驕陽似火,室內寒氣十足。另外,空調會讓人感覺夏天沒那麼可怕,但長期處於空調屋內,對身體也有傷害,可能會促使寒濕進入體內,出現身體乏力、頭暈腦脹等情況。
夏季濕氣大,體內的濕氣會增加,促使身體免疫力下降。俗話説:“濕邪在,百病在,濕邪除,百病無。”
濕,是“六邪”之一,濕氣進入體內會有不同的症狀。濕氣重,會毒積五臟,誘發各種疾病。
一,濕在心臟
濕氣在心臟,臨牀上稱為“風濕性心臟病”,因濕熱活動過盛,影響心臟健康,導致病變出現,這一病症,在生活中比較常見。
最明顯的表現有心慌氣短、身體疲倦乏力、容易咳嗽等。
提醒:若出現風濕性心臟病,可能伴有心絞痛的發生,要警惕,預防猝死。
二,濕在肝膽
“肝膽相照” 肝臟和膽是緊密相連的,這兩部位濕氣重,會導致肋骨脹痛。
身體兩側會有肋痛感,臨牀稱為胸肋。
肝膽有濕氣,加之,肝火旺盛,還會表現出情緒激動的情況。
對女性來説,要注意外陰健康,如外陰瘙癢、白帶異常,可能是肝膽濕氣過重導致。
三,濕在脾胃
中醫上講,炎熱的夏季,長夏階段對應脾臟,這個季節濕氣重,最傷脾。
脾主運化,脾的濕氣重,對身體傷害很大,會導致脾胃失調,主要表現有口臭、面色萎黃、神態疲倦、脈虛無力等。
四,濕在腎臟
濕邪進入腎臟,會影響腎臟的正常代謝。
當寒濕侵犯身體後會影響腎臟失調,導致腎濁病變,出現腰部發冷、發寒等。
很多人表示自己體內濕氣不重,沒有以上那些表現,甚至到醫院檢查,也可能查不出什麼病來。體內濕氣重不重,看3點。
1,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型的,但體內有濕的情況,大便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
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慢慢身體就會出現疾病表現了。
2,看舌苔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柔軟的舌頭也能敏感的反應出身體狀況。
健康的舌 應是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不滑不燥。
若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説明體內有寒;
若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説明體內有濕熱;
若舌質赤紅無苔,則説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3,看起牀後狀態
正常來講,清晨起來後應是精力充沛,開始新的一天。
若早上起牀後還是覺得很困,感覺頭上有種東西裹着,打不起精神。中醫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着的感覺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
清晨起來覺得小腿肚子發酸、發沉,也是體內有濕氣的表現。
中醫有“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的説法,極難去除。但中醫也有很多方法祛除濕氣。
三招教你祛濕,讓你一年少得病!
第一招:茶療祛濕
將具有健脾祛濕作用的食材,製成茶飲,堅持每天喝,簡單方便,省時間,還能有祛濕的作用。
每天一包蒲公英砂仁茶,健脾祛濕,對濕熱、寒濕均有作用。
此茶為一款複方茶,由蒲公英、梔子、砂仁、茯苓、山藥、甘草、百合、芡實等24種 植物按一定比例搭配製成茶包。
茶方:
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炎效果。研究證實,蒲公英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等有一定抑菌作用。
砂仁,性温,味辛,用於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
薏苡仁,《本草綱目》謂薏仁 “ 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顏駐容、輕身延年”。
赤小豆,《本草綱目》記載: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
梔子,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可清熱祛濕、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涼血止血、散瘀。
茯苓,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
山藥,《本草綱目》認為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癱涎、潤毛皮”。山藥雖然沒有直接除濕的效果,但是山藥可以補脾,間接的可以讓體內濕氣排出。
芡實,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第二招:泡腳祛濕
“睡前泡腳,勝吃補藥” 夏天洗腳,暑濕可祛。
夏季暑多夾濕,脾最怕濕,濕氣阻滯在脾胃,就會出現沒胃口、愛犯困、沒精神等表現。夏季人體陽氣最旺盛,用温水泡腳(足浴)能更好地刺激經絡,振奮人體臟腑機能,有助於祛除暑濕,預防熱傷風,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慾,促進睡眠。
泡腳時注意:
用40℃左右温水浸泡雙腳(水淹沒踝關節處);
每次浸泡20~30分鐘(期間可加熱水保持水温);
泡後皮膚呈微紅色為好,同時可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
用40℃左右温水浸泡雙腳(水淹沒踝關節處);
每次浸泡20~30分鐘(期間可加熱水保持水温);
泡後皮膚呈微紅色為好,同時可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
第三招:艾灸祛濕
通過艾灸穴位,有祛除濕邪的效果,為了方便可選擇用灸盒,簡單介紹幾個穴位。
1,中脘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
每天艾灸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利於祛濕。
2,關元穴
位於臍下3寸處。
長期艾灸此穴,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天艾灸15分鐘有助於祛濕。
3,豐隆穴
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處。
每天艾灸15分鐘有健脾祛濕作用。
4,隱白穴
位於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處。
此穴為脾經重要穴位,每天艾灸15分鐘,有祛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