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知乎日報:曾讓熊頓羅京中招的 就是這位腫瘤君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經典

  近日《滾蛋吧!腫瘤君》熱映,昨天邊姬看了,哭得一塌糊塗。我在部隊沒法看,只能聽邊姬轉述。她説,女主角熊頓患的是“非霍奇金淋巴瘤”。這個病聽起來拗口又陌生,但要説它的患者,大家都會很熟悉——李開復、羅京、霍英東、阿桑……他們都是淋巴瘤患者。而在淋巴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在亞洲發病率更高、惡性程度也更高。


 

  淋巴的故事

  相信大多數人最早接觸“淋巴”,是小時候感冒咳嗽,醫生摸下頜角下面一個蠶豆大小的東西,説“淋巴都大了”,病好了以後淋巴就摸不到了。其實這個蠶豆大的東西是因炎症反應而增大的淋巴結,是全身無數淋巴結之一。

  淋巴系統像血液系統一樣,呈網狀分佈在全身,由淋巴組織、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結、脾臟、胸腺、扁桃體等)、淋巴管道及其中的淋巴液組成。淋巴液起源於全身組織間隙,經毛細淋巴管,一路上經過很多淋巴結過濾,逐步匯合到比較大的淋巴幹、最後形成淋巴導管匯入到血液循環中。

  當身體某一部分有病原體侵入時,該部位附近的淋巴腺(結)便會運用免疫功能,對抗外來的病菌以保護身體。此時淋巴結就會出現腫大、疼痛、發炎等症狀。當病菌清理完後,炎症隨之消失,淋巴腫塊也會自然縮小。

  淋巴瘤的分類

  淋巴瘤就是起源於淋巴結和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按照組織病理改變,淋巴瘤可以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Hodgkin,有些書上譯為何傑金)。

  霍奇金是一位醫生,他在 1832 年第一次報告了一種淋巴結腫大合併脾大的疾病,後來人們就將此病稱為霍奇金淋巴瘤。1846 年,又有別的專家從白血病這一大類中區分出了一種惡性淋巴瘤疾病,它與霍奇金淋巴瘤都起源於淋巴,但病理不同,因此被稱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實在這兩大類淋巴瘤之下,又可以再細分為上百種淋巴瘤。要想確診,需要進行骨髓穿刺或淋巴結活檢。

  在亞洲地區,非霍奇金淋巴瘤發生率遠高於霍奇金氏病,大約為 8:2,而且惡性程度更高、預後更差。

  淋巴瘤怎麼治?

  電影裏,熊頓得知自己得腫瘤後舒了一口氣説:“腫瘤嘛,切掉咯~”但事實上,淋巴瘤一般不做手術切除,治療方法主要是化療。原因有三:第一,淋巴系統遍佈全身且隨血液流動,很容易切不乾淨。第二,對淋巴瘤來説,化療效果非常明顯。第三,淋巴瘤本來就是免疫系統疾病,開刀會將免疫系統置於更大的危險之中。

  看到這些去世的名人,大家可能認為淋巴瘤預後很差,但事實並不然。有研究指出,經過系統化療,霍奇金淋巴瘤的 5 年生存率在 70%以上,非霍奇金淋巴瘤這一數字在 40%以上。用血液科老醫生的話説,年輕醫生入科後應先管幾個淋巴瘤患者,找找成就感,否則上來就管預後很差的白血病患者,會讓他的職業信心飽受打擊。

  舉幾個例子,有位來自東北的“腹膜後巨大腫瘤”患者,因為當地醫院發現遠處淋巴結轉移,診斷為晚期,基本判了死刑。而來京就診後,外科醫生認為不是腹膜後腫瘤,可能是淋巴瘤,穿刺後果不其然。積極化療後,腫塊消失,現在已經回家上班去了。

  還有一個被縣醫院診斷為胃癌的患者,到市裏再檢查,提示胃淋巴瘤,同時合併幽門螺桿菌陽性,都沒有化療,只是進行了幽門螺桿菌根治,淋巴瘤就消退了。

  當然,上百種的淋巴瘤類型裏,也有預後比較差的。尤其是很多淋巴瘤早期沒有症狀,患者很難發現,到晚期侵入器官後,治療就非常困難。熊頓就是如此,他是在淋巴瘤侵入肺部後才發現的,已經屬於晚期。

  如何預防淋巴瘤?

  與大多數癌症一樣,淋巴瘤的發病機制尚無定論。有些研究表明,淋巴瘤與特定的病毒感染有關,如 EB 病毒等。但醫學界的一個共識是,作為免疫系統疾病,淋巴瘤的發病與患者的生活方式有一定關係。

  我們都有共同體驗:當熬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時,就容易感冒、痤瘡、拉肚子等等,其實這都與免疫力下降有關。而如果長期處於這種不良生活方式中,免疫系統就是最有可能出問題的。

  “淋巴排毒”是忽悠

  現在很多按摩院有“淋巴排毒”服務,其實就是熱敷 + 推拿,賣點是“淋巴是人體的免疫系統,所以按摩淋巴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這句話前半句沒錯,後半句就是扯淡了。淋巴排毒的功效充其量和盲人推拿類似,但價格可以是盲人推拿的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