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制度:依赖皇权、制衡朝臣,功过两评说

首先,宦官和太监是有区别的,“宦官”这一词出现的年代更早,有史可考最早在秦朝,最初是一个官名,是一些主要负责管理宫廷杂事的各色奴仆,与净不净身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在西汉以前,宦官并不是都是阉人,而到明朝后期,“太监”才逐渐变成了“宦官”的统称

明朝宦官制度:依赖皇权、制衡朝臣,功过两评说
明朝皇权对宦官的依赖是如何产生的?

宦官是王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我国整个封建王朝,是帝国王朝中最易接近王权的一个群体,通常情况下宦官地位很低,但同时也是与统治者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因此在整个封建王朝历史长河中,也出现过很多位高权重的个别人物,更有甚者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影响整个朝局、改变皇权继承人,或达到傀儡帝王的程度

宦官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在明朝统治者极力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下,明朝中后期宦官的影响也日益加大,这与明朝皇权逐渐对宦官产生的依赖是密不可分的。

1、宦官必须依附皇权而存在

封建王朝宦官的基本作用一直没变,那就是围绕在帝王周围服侍皇权统治阶级,宦官是皇权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有所突破而不得不用的工具,宦官的权力和地位不能通过科举制度和地方政绩来实现,是完全依靠皇帝的信任和授权而来,这就体现了宦官权力必须依附皇权而存在的特殊性,所谓伴君如伴虎,这是一个危险性极高的职业,但同时也更易得到皇权的信任和授权

明朝宦官制度:依赖皇权、制衡朝臣,功过两评说

2、皇权与外臣冲突,皇权因此依赖宦官

明朝官员的权力和主导地位在与前面的朝代相比之下有所削减,这与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不无直接关系,在明朝,大臣们已经开始丧失决策权,不再是宋朝时士大夫的般的尊贵。皇帝们把权力从大臣们手中拿走、又没有那么大的治国精力,是宦官被逐渐委任的关键,明朝员死谰之风盛行,皇帝常对朝臣执行庭仗之刑来竖立威信、驾驭群臣,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一惯认知。

举明朝之世,死谏者繁多,洪武时钱唐抗疏入谏“臣为孟轲死,死有”;明成祖时,方孝孺以死抗谏“死既死耳,诏不可草”;正德时,蒋钦直谏弹劾刘瑾被逮入狱,奋笔日:“死既死,此橐不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明朝宦官制度:依赖皇权、制衡朝臣,功过两评说

“不听话”是明朝官员的一大特点,从明朝统治者“加强中权集权”的一系列措施来看,君臣之间更为对立,有着难以调解的矛盾,甚至于内阁与皇帝亦常有分歧,如此种种使皇帝的想法很难执行,在这局面下,皇帝依赖宦官是必然结果,加强中央集权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又甚少能像朱元璋和朱棣一样励精图治,因此对宦官的依赖逐渐加大,这也是宦官专权的关键所在。

明朝宦官对皇帝的皇权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明朝的“宦官”一度势力很大,对明朝有着深远影响,但作为明王朝皇权统治者的有力武器,也有很多积极的影响:

1、明朝那些贤能且有建树的宦官

明朝的皇帝与朝臣之间,减少了合作与尊重,多了些许制约,冲突也更激烈,君臣之间的关系更为刻薄寡恩,但又不得不合力治国,共同担负天下大局,这种特殊的君臣关系,导致宦官与朝臣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

明朝宦官制度:依赖皇权、制衡朝臣,功过两评说

另外明朝统的治者又有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和风骨,在此影响下,明朝的宦官中也曾出现许多贤臣良将,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不小的贡献。

譬如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怀恩行使批红大权确能忠朝善事,刚正不阿(《明史》:“恩班在前,性忠鲠无所挠,诸阉咸敬惮之。”);陈矩行大权却能秉公执法、不涉无辜,为人清廉节俭、不耽物欲等。

2、强化皇帝的中央集权,平衡各方势力

明朝宦官权力再大,也难以摆脱“授制皇权”的局面,宦官在明朝中后期,专权之事甚多,参与到明朝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但更多的用途是制衡皇帝并不信任的朝臣官史,以加强、稳固皇帝的中央集权

而宦官之权又多属法外之权,一方面能对朝臣官史进行监督、打压,另一方面又可以权力回收,因此即使中后期宦官专权越演越烈,却无法达到秦朝赵高那般足以颠覆历史的权势,大多数情况下,宦官制度是明朝统治者有效的辅政手段。

明朝宦官制度:依赖皇权、制衡朝臣,功过两评说

明朝皇帝的政治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使用“宦官”之权,是为了各方势力互相牵制,亦不会过渡放权给宦官,有权的宦官也是可以被朝臣弹劾的,所以也会看到有刘锦被杀、魏忠贤被废的结局。

明朝多贪官,却又有著名的二十四能臣,这跟皇帝集权的政策都有一定的关系,而“宦官”作为明朝统治者实施皇权的工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明律》:“凡诸衙门官,若与内官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泄漏事情夤缘作弊,扶同奏启者,皆斩,妻了流三千里安置。”),更有声音称明朝之所以灭亡,是因明朝最后50年,由宦官把持的“厂卫系统”已经失去其作用而导致的。

3、深度参与二十四衙门

二十四衙门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一方面侍奉皇权家族,使皇庭管理井井有条,另一方面协助明朝统治阶级掌管天下,在二十四衙门系统中,宦官比重颇大,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明朝统治阶级完善的管理体系中,贡献颇为突出

明朝宦官制度:依赖皇权、制衡朝臣,功过两评说

4、也曾协调明朝军臣关系

在明朝中后期遇到昏庸的皇帝不理朝政时,贤明的宦官也曾利用自己的身份忠言直谏,使明朝官僚机构正常运转,虽然大臣与宦官的斗争更易引起历史爱好者和学者的关注,但和谐共存的局面占据了明王朝的大多数时期。

明朝宦官权力扩张带来的重大不利因素

明朝之前宦官之乱不穷,这一点朱元璋是知道的,朱元璋对宦官之权也多为忌惮,与他对诸多的贪官污吏不满无异,因此他曾规定宦官不许读书识字,不得干政,对宦官的控制比对朝臣还要严格。

但朱元璋无论如何没想到朱棣会夺位成功,而朱棣的成功又得宦官之恩,加之其帝位名不正、言不顺,与朝臣的隔阂猜忌更甚,便开了授以宦官之权的先河,为中后期宦官专权奠定了基础。

明朝宦官制度:依赖皇权、制衡朝臣,功过两评说

1、乱司法、破坏朝庭秩序

刘瑾专权时,被称为千岁公公,连内阁也要卑躬屈膝。魏忠贤专权时,也被称为九千岁,甚至于宦官权势至极,民间效尤,私自阉割幼男,以求录用。可见宦官淫威之下以致民间极其凄苦,社会风气也遭到败坏。

朱棣为把握经济命脉,任宦官掌控钱粮赋税,宦官为了从中牟利,就暗中巧取豪夺,增加税目,限制明朝经济发展,“尽笼天下货物,令天下商贾无所谋利”亦使明朝财政雪上加霜。

2、结私营党、破坏厂卫系统

明初贪官盛行,为了整顿贪腐、驾驭不法群臣,朱元璋创立了锦衣卫,“厂卫”系统先有锦衣卫、后有东厂和西厂,厂卫系统在明初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时局稳定有一定贡献,但从万历时期由司礼太监出任锦衣卫首领,从此开始结党营私,诬陷不能拉拢的势力、不能同流合污的官员

明朝宦官制度:依赖皇权、制衡朝臣,功过两评说

明中期后,随着宦官的势力不断扩张,厂权大于卫权,宦官专权开始,逐渐背离初衷,不但失去了监视贪官污吏的作用,还诬陷良臣、严刑逼供,索贿受贿,愈加嚣张跋扈、严重破坏了明朝司法。

3、干涉军事机构,致其衰落

明朝初期有控制京城的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等军队,军力强大,土木之变后,明代统治者任用宦官对军队进行提督、监察,太监汪直开明代禁军为内臣专掌的先例,自从宦官势力逐渐渗透到军事,军事力量开始由盛转衰

再譬如太监汪直,为竖立威信,无故与边境之国寻衅滋事,使边境不断被骚扰,置当地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另浪费粮饷无数,亦造成明朝军事失利,宦官专权期间,类似事件频出。

明朝宦官制度:依赖皇权、制衡朝臣,功过两评说

4、篡改历史,破坏文物

太监石岩破坏王安石墓为自己造墓,破坏古迹;太监钱能强取勒索民间艺术品料丝灯,为使手中文物保值严禁烧造;太监魏忠贤为粉饰自己,掩饰史实,诬告要典之源“实录非实”并“拟旨重修”;宦官权大,类似事件不在少数。

明朝宦官的特点

明朝的宦官,之所以存在一定的地位,是皇权统治阶级与外朝大臣关系复杂的产物,一方面宦官被用来牵制朝臣,另一方面被皇帝严重制约,过程中与朝臣有良性的合作,又有冲突,也被皇权反复压制、铲除和重用。在这些历史背景下,明朝的宦官增加了宦官历史上新的特点,亦是宦官在历史上由盛转衰、作用由强转弱的转折点

总结

宦官制度几乎铺垫了整个明朝,这其间成为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用之刀,其锋利可见一斑,但同时也成为皇权饮鸩止渴的痛处,整个明朝统治之期,政见清醒的皇帝也试图过将宦官专权从政治斗争中剔除,但其过程艰难且有时又不得已多次起用,中间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甚至因为后期宦官之权被剥夺而使皇权弱化,可见宦官制度已深入皇权骨髓,成为明朝政治、军事、经济不可拔出的毒瘤。

明朝宦官制度:依赖皇权、制衡朝臣,功过两评说

另外,很多时候宦官们也能从整个明朝的长远利益出发,一些宦官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历史长河中被铭记,而在特殊时期,以及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宦官制度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应给予肯定。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358 字。

转载请注明: 明朝宦官制度:依赖皇权、制衡朝臣,功过两评说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