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32歲考上研究生,心臟搭了6個支架,仍要指導學生論文

王立群:32歲考上研究生,心臟搭了6個支架,仍要指導學生論文

在2001年的時候,在中央電視臺的第10頻道出了一個新欄目叫《百家講壇》,主旨以專家學者為普通百家附服務為原則的講座節目。講座內容包括中華文化、歷史、醫學等多方面知識。

其中許多專家學者就因為上過《百家講壇》的節目而被大眾所熟知,王立群教授就是其中一位。讀史記、講人物系列節目都讓王立群教授為觀眾所熟知,並讓許多觀眾為他的學識所欽佩。

而讓很多觀眾都不知道的是,《史記》不僅是王立群教授上百家講壇的一個題目,還是他少年時求學的起點。

從高中生直接變成研究生

王立群出生在1945年的安徽省,那時候戰亂紛飛,朝不保夕,兒時的王立群生活過得非常艱苦,他在8歲的時候就要開始擔負全家做法的活,大人們去討生活,在13歲的時候就開始變成工人,才可以繼續獲得教育的機會。

王立群:32歲考上研究生,心臟搭了6個支架,仍要指導學生論文

那時候的王立群覺得填飽肚子和有穩定上學的機會就已經很了不起的事情,從來都沒有想過有一天可以成為大學的教授和著名學者。

到了1965年了,他報考了清華大學,當時成績很好的他本以為可以完成大學夢想,可惜特殊時代使得他無法開始大學生活,於是他又繼續留在小學做代課老師。

在第二年,王立群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拿到了一本《史記》,當時,他並沒有覺得這本書對他今後的影響,但是書中的內容讓他十分有興趣。

在代課老師的7、8年中,由於師資力量匱乏,王立群還要一人教好幾個科目,不僅是常見的語文和數學,還要教書法、美術,甚至是音樂課。為此,敏而好學的王立群還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學會腳踏風琴,解鎖了自己的新技能。

王立群:32歲考上研究生,心臟搭了6個支架,仍要指導學生論文

一直等到1978年恢復高考的訊息一出來,讓當時的全國學子都是欣喜若狂、王立群當時也很興奮,已經32歲的他決定直接去考研究生,這對他自己的來說也是非常的挑戰,但是上學的熱情,讓他無所畏懼。

於是,荒廢了14年的俄語和沒有教材的政治,成為王立群考前最大的問題。他和同事借了俄語的教材,然後大半年每天堅持背誦,最後居然考試過關。

沒有教材的政治考試,他僅用用了三天集中背誦市委宣傳部統一發的小冊子,最後竟然考了90分以上,是他考試那麼多科目中分數最高的科目,他的研究生生涯也就此開始。

王立群:32歲考上研究生,心臟搭了6個支架,仍要指導學生論文

以《史記》走入百家講壇

研究生的學習生涯,讓王立群的學識得到系統性成長,1982年,他在河南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開始教中國古代文學,《史記》也成為了課程中經常講的內容。

就這樣,王立群在河南大學默默教書20多年,也從一位孜孜不倦的青年教師,變成一位儒雅溫和的大學教授,不久一個欄目找到了他。

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過來大學海選主講人,王立群被推薦試講,由於他讀了《史記》幾十年,對於其中的人物和段落的理解別有獨特的角度。尤其他是對項羽的解讀中別有不同,於是在2006年的時候,王立群讀史記系列登上央視節目。

節目一經播出,就獲得非常好的反映,許多觀眾立刻記得這種外表謙和,講課娓娓道來的學者。由於王立群在節目所使用的語言通俗易解,不僅是對於原文的段落細細解讀,並且還以其他記載相互驗證,使得在敘述重要知識點有理有據,在那一年,還掀起了一陣“史記”熱。

王立群:32歲考上研究生,心臟搭了6個支架,仍要指導學生論文

對於王立群在百家講壇的大火,許多人都覺得他講《歷史》時並沒有按書而讀,而是不僅講了古代人的視角,還講解了現代人的視角。因此,許多觀眾都覺得不僅是發生歷史的事情,而是每個人在現實中都可能會遇到的事情,也讓每個人因此拉近和歷史的距離。

正是在百家講壇的嘗試,王立群教授希望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想法有了路徑,他雖然年紀較大,但是積極參與電視、網路等新式媒介的傳播活動。不僅是自己學會用電腦,還在網際網路時代到來時,積極用微博等社交網路與網友互動。

他後來又去《中國詩詞大會》做點評嘉賓,還給教育電視臺《國史演義》錄製了《漢高祖劉邦》等節目,以這種方式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傳播和傳承歷史文化的工作。

而他自己一直把學問做好,然後把學問教授出去,對待學生他也是一如既往地上心。

王立群:32歲考上研究生,心臟搭了6個支架,仍要指導學生論文

心臟搭支架,堅持病床前指導論文

王立群教授在上百家講壇時已經60多歲,隨後幾年他一直超負荷工作,使得他自己的身體變得很差。

在2008年時,他因為積勞成疾,身體不適在北京做了手術,並且在兩個月進行了多次心臟手術,先後裝了6個心臟支架,但是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有先顧及自己的身體,而是首先記得自己的教師本職工作。

根據他的學生回憶,當時王立群雖然是身在病床,但是還是非常牽掛那一年自己所帶的3名碩士生,2名博士生的畢業論文。害怕自己的病情會影響學生們的畢業時間。

他轉院後堅持在病床前指導自己的學生修改論文,他的學生去看望他時,他總是關心論文的進展情況,他的學生回憶道,當時王立群教授雖然面色較白,但是講解論文時依舊是思路清晰,讓許多學生感動不已,所謂言傳身教莫過於此。

王立群:32歲考上研究生,心臟搭了6個支架,仍要指導學生論文

出院以後,王立群教授又繼續他的本職工作,認真講課,認真為自己的學生答疑,他一直鼓勵每個學生在學問上要有自己的見解,勇於去開拓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真正的治學精神。

而他自己所帶的學生在考博的路上也基本獲得975/211等名校的青睞,畢業後也成為各個單位、部門的技術骨幹或者重要幹員。

王立群教授對待學術,總是非常嚴謹認真,不僅講究敢於創新,也要不斷積累,因此,雖然王立群教授已經年過七旬,但是依舊在學習新知識,以應對不斷更新的自我的知識積累。

對於學生,他總是學習上嚴格要求,生活上關心照顧,使得很多相差好幾十歲的學生和他的關係很好,不會顯得有所代溝,是一位深受學生歡迎的和藹好老師。

如今的王立群老師還是時不時會出現在電視臺的節目上,而這些節目也多半是傳播歷史文化的講堂。他還是熱衷於去傳播自己知識範疇內的內容,為電視機前的新生一臺去講解過去古老的歷史文化,希望這些知識可以在新的一代人身上獲得傳承。

結語

一本《史記》講述了帝王將相的故事,但千百年來讀過它的人多不勝數,但是王立群教授卻把它講出了普通百姓的聲音。

他自己幼年的艱苦求學生活,使得他對於古籍中記載的字句有著更深情的體會,也讀懂了其中民族傳承以來的許多故事。

王立群:32歲考上研究生,心臟搭了6個支架,仍要指導學生論文

他自己對於《史記》幾十年的理解,不僅是可以背誦原文,更是可以理解這穿越千年的文字背後所隱藏民族精神與期待,作為他學者他以教育的方式去傳播給眾人這當中理念。

作為個人他更是將《史記》作者司馬遷的治學精神貫徹到突然自己身上,也由此成為了他個人對於學術上的治學原則,也成為他要求學生們的治學原則,他自己也由此成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好老師,好教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06 字。

轉載請註明: 王立群:32歲考上研究生,心臟搭了6個支架,仍要指導學生論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