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修筑长城,必然会在城墙周围洒一层细沙,让匈奴骑兵苦不堪言

汉朝修筑长城,必然会在城墙周围洒一层细沙,让匈奴骑兵苦不堪言

在笔者看来,这些朋友往往忽略了长城的最大的功能。在很多人看来,长城是一道防御阵地。敌人来袭,边防军可以依靠长墙,进行防御作战。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长城不仅是防御阵地,同时是一种古代预警体系。可以说,长城是古代时期的雷达。

胡人骑兵来无影、去无踪,来去如飞、无孔不入。反观中原士兵,往往将数十万士兵洒在蜿蜒万里的长城防线上。胡人总人口虽少,却能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为了对抗具有优势兵力的胡人,中原士兵必须在事先进行预警,并从后方以及侧翼寻求援兵。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烽火台外,长城还有一种奇特的防御手段——“塞天田”。从居延汉简中看,“塞天田”出自于汉朝。在至今发现的2万多枚汉简中,“塞天田”至少出现了70多次。

汉朝修筑长城,必然会在城墙周围洒一层细沙,让匈奴骑兵苦不堪言

从字面上来看,读者或许以为“塞天田”是一种田地。但实际上,“塞天田”并不能用来种植庄稼。它主要功用,就是发现匈奴骑兵。

那么如何建立“塞天田”呢?答案简单,就是在长城脚下的平坦地面上,撒上一层细沙。而有的地方可能要先凿 , 而后再用细沙或散土填平;还有一些地方,只要用犁将地面变得疏松即可。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在地面上洒上一层细沙,怎么就能防止匈奴入侵呢?对此,居延汉简给出了解释:

“辅备边境 , 以迹侯设兵。”

汉朝修筑长城,必然会在城墙周围洒一层细沙,让匈奴骑兵苦不堪言

简单翻译来就是,辅助防守边境,通过脚印或马蹄印,了解敌方动向以及人数多少。只好踩中塞天田,就必然留下脚印,即使想掩盖,都掩盖不了。

匈奴人之所以经常能够击败汉人,靠得就是机动性和发动袭击的突然性。而塞天田的存在,直接导致其行踪的暴露。没有了突然性,汉军必然严防死守,匈奴人根本不可能占到便宜。

对于匈奴来说,抢劫是一种生计。甚至可以说,不能抢劫,匈奴人根本渡不过灾荒。因此塞天田的存在,让匈奴人苦不堪言。

因此,汉朝士兵不仅设置了塞天田,而且还致力于检查和维护塞天田。

汉朝修筑长城,必然会在城墙周围洒一层细沙,让匈奴骑兵苦不堪言

首先,汉朝士兵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迹天田”。说白了,就是检查“天田”,看看上面有没有脚印。据李均明先生考证 ,戍卒每天都要在周围的“塞天田”巡逻,行程约3汉里;而军官则需要每天跨越多座烽燧,行程约20汉里,相当辛苦。

其次,汉军士兵还要每天“画天田”。所谓“画天田”,就是查看“天田”是否板结。如果板结、变硬,其侦查功能就将大打折扣。因此戍卒在出巡时,总会携带锄头之类的用具。“天田”一旦板结,就需要“画”。在居延汉简中,曾如此记载:

“六人画沙中天田六里,率人画三百步。”

汉朝修筑长城,必然会在城墙周围洒一层细沙,让匈奴骑兵苦不堪言

在检查完塞天田后,士兵和军官们还需将自己所知的情报报给上级。其流程是把“迹天田”的情况结果写成“旧迹薄” 草稿 , 然后再正式抄一份 ,接着将草稿密封保存于本机构,而把正式抄件密封后报上级机关。

说实话,每日“迹天田”“画天田”的工作,既辛苦又枯燥,但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激发士兵们的积极性,汉朝当局还建立了完善的“天田”奖惩条例。

例如,烽燧军官如果亲自巡视“塞天田”,“劳两日当三日”。简单翻译来就是,工作两天,就发三天的工资,相当于多给加班费。对于穷苦的边塞军官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据笔者推测,对于普通士兵,应该也有类似的奖励程序,但具体我们还不知。

除了奖赏,还有惩罚。对天田 “ 不日迹 ” 、 “ 不耕画 ” 等渎职行为,不但记录在案,而且还要受到捆绑示众以及杖责等惩罚。

汉朝修筑长城,必然会在城墙周围洒一层细沙,让匈奴骑兵苦不堪言

汉朝之后,“塞天田”的防御技术得到了发扬。至少在唐代,“塞天田”被称为“土河”。官员杜佑在《通典》中解释道:

土河,于山口贼路,横断通凿,阔三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 ,每日检行 ,扫令净平,人马 入境即知多少。

很显然,“土河”就是“塞天田”的继承。虽然名字没有那么浪漫,但是功能是相似的。

据说直到今天,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民为了防备小偷强盗或野狼、野猪,也会用拖拉机将地势平坦的沙土地连片耕起。对于过往的人员和动物,都有相当的侦查功能。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34 字。

转载请注明: 汉朝修筑长城,必然会在城墙周围洒一层细沙,让匈奴骑兵苦不堪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