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自 楊惲 對外傳佈,至今已兩千多年。歷代傳寫刊刻,版本甚多,但多數亡佚。流傳至今的版本,大約有六十餘種,現擇要略述。
1.宋代以前的抄本
現存《史記》抄本都是殘本,計有十七種,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六朝抄本:《史記集解張丞相列傳》殘卷、《史記集解酈生陸賈列傳》一卷(卷末脫三百一十五字),藏於日本京都之石山寺;1918年 羅振玉 曾影印,名《古寫本史記殘卷》刊出,國內各大圖書館均有收藏。
第二類是敦煌唐抄卷子本,有三件:《史記集解燕召公世家》殘卷、《史記集解管蔡世家》殘卷、《史記集解伯夷列傳》殘卷,原藏敦煌石窟,後被法人伯希和盜去,現存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中國國家圖書館 有原卷照相。
第三類是唐抄本,有六件:《史記集解夏本紀》一卷,藏於日本東洋文庫;《史記集解殷本紀》一卷,藏日本高山寺;《史記集解周本紀》一卷,藏日本高山寺;《史記集解秦本紀》一卷,藏日本東洋文庫;《史記集解高祖本紀》一卷,藏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史記集解河渠書》殘卷,藏日本神田文庫。以上六件抄本中,羅振玉於1917年、1918年分別影印了第二、第六件,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第三、第四、第五件的原卷照相。
2.《史記》最早的刻本——《集解》單刻本
劉宋時裴駰撰《史記集解》,註文附《史記》正文以行,世稱《史記集解》本。宋代刊刻的第一部《史記》就是《集解》本,以後歷代均有刊刻,構成《史記集解》本系統。今存《集解》本有十行本、十四行本、十二行本。
(1)十行本。《史記》的最早刻本刊於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半頁十行,每行十九字。今已亡佚。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國子監據淳化舊本重刊,即後世所說的“景祐本”,流傳至今。原刻本(其中有十五卷為別版補配)現藏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另有五種覆刻本,分別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一百三十卷本、四十卷本〈兩部〉、四十九卷本)、中國臺灣中央圖書館(一百三十卷本)。這五部覆刻本刊刻時代不同,其中有些篇卷是別本補配,均每半頁十行,故稱十行本。
(2)十四行本。刊刻於北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半頁十四行,行二十四至二十七字不等。原刻本現藏日本大阪杏雨書屋,僅存六十九卷。覆刻本一百三十卷(有別本補配)藏中國國家圖書館,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刊行。另外,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國子監又刊刻十四行本,今存十四卷,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3)十二行本。有兩種刊本:一是南宋紹興十年(1140)邵武朱中奉刊本,是第一部《史記》私刻本。每半頁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此本為世間孤本,現藏日本大阪杏雨書屋;一是明毛晉刊本,世稱“毛本”。《四庫全書》所收《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即據此本抄錄。
(4)九行本。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淮南路轉運司刊刻,半頁九行,行十六字。今有三種存世:原刻本(存三十卷),藏上海圖書館;宋元明初遞修本,分為兩種,皆為一百三十卷(一為四十冊,一為六十冊)本,均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3.《 史記索隱 》單刻本
《史記索隱》單刻本不錄《史記》全文,而是標字列注,即將註文列在相關的正文之下。《史記索隱》單刻本傳世者僅有明毛晉刻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的汲古閣本,三十卷。各大圖書館均有收藏。
4.《集解》、《索隱》二家注合刻本
(1)蔡夢弼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建安蔡夢弼刻,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記集解索隱》二家注合刻本。今有兩種存世:一為一百三十卷本,一為存九十二卷本,均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2)張杅桐川郡齋本。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張杅刊於常州。此本國內僅存一部殘本(六十卷),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3)耿秉重修桐川郡齋本。南宋淳熙八年(1181) 澄江 耿秉刊。今有兩種存世:一為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一百三十卷本;一為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存九十九卷本。
(4)中統本。蒙古中統二年(1261)平陽道段子成刊。今有四種存世: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二種;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一種;日本靜嘉堂文庫藏一種(存九十二卷)。
5.《史記集解索隱正義》三家注合刻本
(1)黃善夫本。南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5)建安黃善夫刊,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今有兩部存世:一為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所藏一百三十卷本;一為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存六十九卷本。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以國內所藏六十九卷,又借用日本藏本中的六十一卷,經 張元濟 校勘,影印出版。
(2)彭寅翁本。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88)安福彭寅翁刊。此本據黃善夫本刊刻,因所據底本個別篇卷殘缺,以至多有脫落。今有七部存世: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兩部,一為存七十七卷的殘本,一為一百三十卷本(有五卷是別本補配);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一部存十六卷的殘本;日本藏有四部,宮內廳書陵部藏二部,一為一百三十卷本、一為存一百二十六卷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有一百三十卷本一部,慶應大學圖書館藏有存七十一卷本一部。
(3)明廖鎧本。明正德十二年(1517)廖鎧據黃善夫本翻刻,是明代刊刻的第一部《史記》三家注本。今存世二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一百三十卷本;中國臺灣中央圖書館藏一百三十卷本。
(4)明“嘉靖三刻”本。明嘉靖年間三次刊刻《史記》三家注本,世稱“嘉靖三刻”。首刻:嘉靖四年至六年(1525—1527)金臺汪諒據黃善夫本刊刻,因由莆田柯維熊校正,故世又稱之為柯本。次刻:嘉靖四年至六年(1525—1527)震澤王延喆覆刻黃善夫本(但有補刻頁)。三刻:嘉靖十三年(1534)明王室朱維焯據黃善夫本刊刻。因刊刻於他的封地——西安藩府,故世又稱之為秦藩本。以上三本,國內各大圖書館均有收藏。
(5)明“南北監本”。明南京國子監、北京國子監均刻《史記》三家注本,世稱南監本、北監本。南監本有三種:一為明嘉靖九年(1530)南京 國子監祭酒 張邦奇主持的刊刻本。此本以元大德九年(1305)所刊《史記集解索隱》二家注本為底本,合入《正義》註文而成;二是明萬曆三年(1575)南京國子監祭酒餘有丁主持的刊刻本。此本以嘉靖九年本為底本,但校勘不精,且對三家註文多有刪削;三是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南京國子監祭酒 馮夢禎 主持的刊刻本。此本以嘉靖九年本為底本,恢復了被餘有丁刪削的三家註文。北監本一種: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北京國子監祭酒劉應秋主持的刊刻本。此本的底本是明嘉靖九年本。國內各大圖書館均藏有明南北監本。
(6)清刻“武英殿本”。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據明北監本刊刻,是清代官刻《二十四史》之一,故又稱之為“殿本”。此本原刻已不多見,國內各大圖書館均藏有此本的翻刻本、影印本。
(7)清刻“ 金陵 書局本”。清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1870)金陵書局請張文虎主持刊刻,故又稱之為“局本”。此本《史記》正文以明毛晉所刊《史記集解》本為底本,參考錢泰吉等人的校本及眾多古刻本、時本,吸收《史記》研究的最新成果,考證異同,擇善而從,是清代後期比較好的刊本。國內各大圖書館均藏有此本。
(8)《史記會注考證》本。1934年日本瀧川資言刊本。此本以金陵書局本為底本,引用中日典籍一百二十餘種,別擇綴輯在正文或三家註文之下,並時作考證。1955年,中國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將日本人水澤利忠所作《史記會注考證校補》與此本合為一書排印發行。
(9)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此本是國務院組織國內專家集中校點《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目前通行的精善之本。此本以金陵書局本為底本,採用新式標點,並對體式作了調整,十分方便閱讀、使用。
(10)中華書局點校本修訂本。2013年中華書局出版。修訂本由趙生群主持,仍以金陵書局本為底本,以原點校本為基礎,進行全面梳理甄別,適度、適當修訂完善,統一體例,彌補不足,還附有校勘記。(安平秋 張玉春)
本文節選自《二十五史說略》之“史記說略”篇